2016年農業政策重大改革 蔬菜大棚建設迎來新機遇!
發表日期:2016-05-27 來源:托普物聯網 瀏覽次數:2884次
農業改革力度空前絕后。尤其是2016年還是中央十三五的開局之年,新一年的一號文件決定未來五年農業發展大局,農業迎來了史無前例的機遇期。對于廣大的大棚種植戶和經營者而言,應該怎樣抓住政策機會,成功致富呢?關鍵是明確一下兩點:
1)增加大棚經營規模化、機械化;
國家為什么要下這么大的力度進行農業改革?目的就是要加速推進農業現代化,而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過程中,規模農業是必經之路,在國家推動規模農業的過程中,對帶動能力更強的經濟組織(蔬菜大棚規模化)必將大力扶植,通過規模化經營提高農民增收將成為主旋律!
2)建設智慧大棚,參與農業大數據搭建。
現有大棚的分散經營和生產模式,使得市場競爭參與者對信息的依賴比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大棚生產要真正滿足市場需求,實現可持續發展,就需要大數據的“服務”。
搭建以大棚智能綜合信息服務平臺‘云平臺’+‘智能終端’為主要載體,各方有機結合、互聯互通,貫通省市縣鄉村戶的大棚生產、銷售等信息服務渠道。
大棚大數據包括大棚環境與資源、大棚生產、市場和管理等領域,這個平臺是一個高度“智能挖掘”與高度“傻瓜應用”相集成的大棚智能綜合信息平臺,將實現大棚信息服務從產前、產中、產后的“一站式”信息服務與全程指導。產前可根據歷史需求進行預測,產中進行動態監控,產后提供價格行情信息及市場趨勢預測等。
要做好數據資源整合,統一大棚農業大數據,率先開放大棚相關農業部門的自有數據,引導和協調農業相關部門開放數據,積極引入各方社會力量參與建設,開發大棚大數據產品,服務大棚生產,讓大棚供應網絡中所有利益相關者在認同精準農業理念的前提下,互惠互利地匯總、分享和交換數據。
物聯網是通過傳感設備建立起來,實現物與物之間信息傳輸與交流的信息網絡。智能溫室小編知道,農業物聯網的應用,則主要是在農業生產環境因素方面實現感知、傳輸、處理和再控制。農業生產環境因子在種植業方面,包括水、肥、熱、氣、光等;隨著云計算、物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先進的農業管理方式也逐步成為構建物聯網農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形成了一套全新的農業發展模式。一是質量全程可追溯。二是生產種植過程分析。三是簡化復雜的供應鏈,降低物流成本,為農民增收、農業增長和農村穩定創造了條件。
瓜果蔬菜該不該澆水?施肥、打藥,怎樣保持精確的濃度?溫度、濕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如何實現按需供給?今天,“互聯網+在山東”全國網絡媒體采訪采風活動走進壽光蔬菜產業集團現代農業產業園。這一系列作物在不同生長周期曾被“模糊”處理的問題,在壽光蔬菜產業集團現代農業產業園里,都有了信息化智能監控系統實時定量“精確”把關,農民只需按個開關,作個選擇,就能種好菜、養好花。
而實現這種“精確”感知的技術攻關正是物聯網技術。農業物聯網是被世界公認為是繼計算機、互聯網與移動通信網之后的世界信息產業第三次浪潮,它是以感知為前提,實現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全面互聯的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