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百科
- 智能滴灌系統
- 2024-09-27
- 智能噴灌系統
- 2024-09-27
- 畜禽養殖監控系統
- 2023-11-17
- 水質在線監測系統
- 2023-11-17
- 物聯網水產養殖環境監...
- 2023-11-17
- 農產品追溯系統
- 2023-11-17
- 大田種植環境監控系統
- 2023-11-17
- 現代農業監測系統
- 2023-11-17
- 生態觀光農業監測系統
- 2023-11-17
- 農業數字化管理系統
- 2023-11-17
物聯網資訊
- 農業物聯網的應用機理發表日期:2016-06-28 來源:托普物聯網 瀏覽次數:3260次
物聯網的概念是在2005年由國際電信聯盟首次提出。物聯網,簡單說就是建立在互聯網基礎之上的,通過RFID等傳感設備而建立起來的,實現物與物之間信息傳輸與交流的信息網絡。國際電信聯盟認為,物聯網是通過智能傳感器、射頻識別(RFID)、激光掃描儀、全球定位系統(GPS)、遙感等信息傳感設備及系統和其它基于物-物通信模式(M2M)的短距無線自組織網絡,按照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巨大智能網絡。我們認為,物聯網是利用感知技術與智能裝備對物理世界進行感知識別,通過網絡傳輸互聯,然后進行計算、處理和知識挖掘,進而達到對物理世界實時控制、精確管理和科學決策的目的,通俗來說,物聯網就是物物可相連、物物有思想、物物可控制。
物聯網包括三層架構:一是感知層,感覺到某一物體傳達的信息。二是傳輸層,能將感知到的信息傳輸到數據處理中心。三是應用層,就是對數據的處理和實現再控制。
農業物聯網的應用則主要是在農業生產環境因子方面實現感知、傳輸、處理和再控制。農業生產環境因子包括以下幾種:從種植業說,包括水、肥、熱、氣、光等;在養殖業方面,包括光照、溫度、空氣、水中的pH值、溶解氧、富營養物等。
農業物聯網還有深層次的感知,就是要感知生物本體。比如,對水稻葉片中的各種營養元素的感知,對動物健康狀況、發情、配種等信息的感知。通過這些信息的感知、處理,最后實現對環境因子控制。如果感知到水稻葉片中葉綠素含量降低,說明缺氮了,就要主動添加氮肥。如果等到肉眼看到葉片發黃再追肥,就晚了。所以,對生物本體的感知主要作用在于預防。
所以說,農業物聯網就是要先對環境因子或生物本體的因素進行感知,然后將這些信息傳輸到數據處理中心,通過數據的處理來進行環境因子的控制,實現生物體的高效健康生長,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
相關推薦:
農業物聯網發展的現狀
農業物聯網技術實現的要點
農業物聯網在育種中的應用
農業物聯網技術在設施農業中的應用
智能家居與農業物聯網技術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