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農業供給側改革背后的智慧
發表日期:2016-07-25 來源:托普物聯網 瀏覽次數:3095次
核心提示:長期以來,比較效益低、競爭力不強是我國農業的普遍狀況。消費者對農產品綠色安全的需求越來越高,市場上放心農產品供給又不足,農產品銷售難、豐產不豐收現象時有發生。
為改變這種局面,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在持續推進。其目標在于,提高農業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真正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
科技和制度的創新,將引領農業供給側改革走向深入。在寧波,大數據形成了農作物的最佳生長環境模型,依托物聯網技術啟動或關閉設施,由此收獲的農產品也更標準、更健康。此外,從育種、種植到銷售,越來越多的創新因子涌進農業領域。
“農業尤其需要科技創新,才可能推出優良品種,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業效率,建設‘優質高效、特色精品、綠色生態、健康養生’的綠色都市農業。”寧波農業局主要負責人說。
激發基因新活力
農業現代化,種業先行。“種源農業因其附加值高,成為現代農業的新寵,可以說,寧波農業科研已搶占這一領域的制高點。”**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曉燕說,研發并為農民提供良種,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先決條件。
前不久,浙江省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一批新品種,包括**有限公司選育的“甬優8050”“甬優540”和“甬優150”等3個品種。至此,“甬優”系列雜交水稻家族已發展壯大到35名成員。
如今在長江中下游稻區,“甬優”成為很多農民的首選品種。“它們很受農民歡迎,”王曉燕介紹,研發人員必須直面市場,農民需要什么,我們就研發什么。2015年,“甬優”系列水稻種實現銷售1.27億元。
得益于雄厚的研發能力,**有限公司研發人員還實現了秈米與粳米的雜交。王曉燕介紹,秈米飯吃起來有一股清香,容易消化,但味道有點淡;粳米飯吃起來甜軟,但是香味不濃也不容易消化。在種植上,秈稻耐高溫卻不耐低溫,粳稻耐低溫卻不耐高溫,各方面的差別都很大。
如何取長補短,讓兩種稻最好的基因發揮最大優勢?2005年,寧波科技工作者育成第一個秈粳雜交稻“甬優6”,這是世界范圍內首次將秈米與粳米進行雜交。以“甬優12號”為例,每畝的平均產量在750公斤,而普通晚稻每畝平均產量是450到480公斤。
不僅是水稻種子,在瓜菜種子研發上,寧波也頗具實力。**有限公司是一家民營育種公司,去年實現銷售額5400萬元,成為浙江最大的瓜菜種業企業。
走進微萌種業實驗室,技術人員正利用儀器試劑,對引進的西瓜新品種進行性能分析。短短幾分鐘,他們就對這種西瓜的瓜皮厚度、瓜瓤顏色、生長特性等數據,做出科學的分析判斷。“隨著作物輪作周期縮短和土地資源日益稀缺,選育出高產、抗病性強的優質種苗,成為種源企業追求的目標。”公司負責人薄永明說。目前,微萌種業已建起瓜類、茄果類、十字花科等種子生產基地2000多畝,自主研發的西瓜新品種“美都”,占領海南、廣東、云南等地大棚西瓜三分之二以上的市場。
如今,微萌還進軍育種領域的前沿科學——分子育種,利用先進的生物學技術,對基因加以改造和標記,再在植株上進行表達。以留美博士巫水欽為首,微萌組建生物分子設計育種研究中心。番茄黃化曲葉病毒病是一種具毀滅性的番茄病毒病。**公司通過分子育種技術,篩選出含有抗黃化曲葉病毒病基因的材料,加以純化利用,為快速選育抗黃化曲葉病毒病番茄品種奠定基礎。
種養結合成循環
農業生態化,使種植與養殖形成一個內循環——養殖業力爭實現零排放,種植業則要盡可能降低農藥和化肥的使用。
在象山,很多農戶的種植田地里,蚯蚓多了起來。大棚內泥土遍布馬蜂窩似的蚯蚓洞,隨手抓起一把泥土,疏松肥沃。蚯蚓多了,意味著田里的農藥、化肥少了。而且,蚯蚓每天吞食大量泥土,將泥土中的腐葉和生物吸收,然后又將泥土排泄出來,能使土壤變得疏松肥沃,有利于農作物生長。
吸引蚯蚓回到農田的秘密,在于他們施用了“沼液生態肥”。這種液態肥料由**公司生產,其原料來自于分布象山各地的35家養殖場的沼液,經厭氧發酵產生沼液,配送到農田作肥料,年配送沼液5萬噸,為幾千戶農民提供肥料,沼液則實現“變廢為寶”。企業負責人介紹,把普通沼液轉變成生態肥,就要依靠科技來助力。
為使沼液資源得到深度開發利用,2014年,公司與浙江大學合作建成一臺沼液膜濃縮樣機,開發出“沼液生態肥”。經省農技推廣中心試驗,施用“沼液生態肥”的番茄增產8.3%、黃瓜增產6.6%。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鐘情于有機農作物,也成為很多農戶精品化種植的選擇。有機農作物的種植,不能少了有機肥。
**有限公司是一家專門生產有機肥的企業。“我們收集養豬場的豬糞,一年能集中處理8萬噸,生產3萬噸有機肥,很多養殖場畜禽糞便處理難題就解決了。”企業負責人鮑英輝告訴記者,每天都有300多個畜禽糞便收集桶從寧海各地運到處理廠,經過25天左右的高溫發酵,成為有機肥的原料。
在原料倉庫,幾百噸黑乎乎的粉末狀原料整齊堆放著,幾乎沒有臭味。這些原料經過配方,加入一定量的化肥和農作物所需的微量元素,加工成瓜果型、蔬菜型、苗木型等配方肥,供不同作物生產使用。
“農民在哪里種植,種植什么,我們都有針對性地進行配方,提供肥料。”鮑英輝說,有機肥提升地力,少量的化肥和微量元素促進農作物生長,兩種肥相互配合,肥料使用效率大大提高。
寧波農業局的農技專家認為,有機肥的推廣應用,一方面實現了牧場糞便的資源化利用,另一方面減少了化肥的使用,有效改善土質。
田頭飄來“農業云”
在傳統農業中,澆水、施肥、打藥全憑農民的經驗、感覺。如今,在寧波一些設施農業生產基地,農業物聯網技術正在發揮作用。
“物聯網技術在現代農業的應用,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和防災減災能力。”寧波市農業局有關人士表示,更重要的是,可以全面掌握農作物種養結構、農產品產量甚至市場信息,對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進行全程監控和數據化管理,從而實現農業生產的標準化、網絡化、數字化。
在記者面前,寧波楓康生物科技的鐵皮石斛種植基地負責人姜風洋點開電腦,不斷切換畫面,仔細觀察每個大棚鐵皮石斛的實時生長情況,一幅幅動態曲線圖則記錄著24小時棚內空氣、土壤的溫濕度等信息。“通過大數據分析,系統搭建了鐵皮石斛最佳生長環境模型,”姜風洋說,“根據傳感器發出的數據,一旦某項指標觸動閾值,系統能自動或遠程控制執行灌溉、卷簾等操作,能實時調節鐵皮石斛的環境溫度、濕度和光照。”
對于這套已經使用了近3年的物聯網系統,姜風洋十分滿意,400畝的種植基地只需3名農技人員,勞動力成本大大降低,而且生產的鐵皮石斛更加標準化,“關鍵是質量提升十分明顯,而且畝產能提高20%”。
對養殖戶來說,物聯網技術同樣起到大作用。“現在,我們已經實現了遠程智能化養豬。”在象山金旭畜牧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周金國說,合作社共有72個豬欄。豬舍兩邊采用手動卷簾,墻面上裝有濕簾、風機,豬舍中有一串香煙盒大小的監控、傳感器等物聯網裝置,實時監測豬舍的溫度、濕度、空氣成分等數據,并傳送到智能化群養系統的信息平臺上。
“不用去豬舍,在屏幕上就能實時看到生豬喂食、下仔等畫面,遠程控制十分方便。豬的糞便自動傳輸,處理成沼氣和沼液,豬欄里基本看不到蒼蠅。”周金國自豪地說。
像這樣利用物聯網技術的農業基地,在寧波已有近50個。“十三五”期間,寧波將打造集成農業生產、銷售、管理數據的“農業云”,“未來的農業種植,可以說是一個生產智能化、經營網絡化、管理高效化、服務便捷化的農業,甚至哪里種、怎么種,都由大數據說了算。”市農業局主要負責人充滿期待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