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百科
- 智能滴灌系統
- 2024-09-27
- 智能噴灌系統
- 2024-09-27
- 畜禽養殖監控系統
- 2023-11-17
- 水質在線監測系統
- 2023-11-17
- 物聯網水產養殖環境監...
- 2023-11-17
- 農產品追溯系統
- 2023-11-17
- 大田種植環境監控系統
- 2023-11-17
- 現代農業監測系統
- 2023-11-17
- 生態觀光農業監測系統
- 2023-11-17
- 農業數字化管理系統
- 2023-11-17
聚焦農業
- 農業部辦公廳關于印發《推進水肥一體化實施方案 (2016—2020年)》的通知發表日期:2016-07-28 來源:托普物聯網 瀏覽次數:3867次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農業(農牧、農村經濟)廳(委、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局,黑龍江省農墾總局、廣東省農墾總局:
為貫徹落實2016年中央1號文件精神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要求,大力發展節水農業,控制農業用水總量,推動實施化肥施用量零增長行動,提高水肥資源利用效率,我部制定了《推進水肥一體化實施方案(2016—2020年)》,現印發你們,請結合本地實際細化實施方案,積極整合資源,突出重點任務,加大工作力度,抓好貫徹落實。農業部辦公廳
2016年4月19日
推進水肥一體化實施方案(2016—2020年)
我國水資源總量不足,時空分布不均,干旱缺水嚴重制約著農業發展。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實施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推廣普及水肥一體化等農田節水技術,全面提升農田水分生產效率和化肥利用率,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展現代節水型農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為加快推進水肥一體化工作,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 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
一是水資源緊缺。
我國水資源嚴重緊缺,總量僅為世界的6%,人均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每年農業灌溉用水缺口超過300億方,因缺水約有1億畝灌溉面積得不到灌溉。
二是水分生產效率偏低。
2014年,我國農業用水總量3924億方,但主要糧食作物水分生產效率平均僅約1公斤/方,與發達國家平均2公斤/方相比,存在較大差距。
三是化肥利用率偏低。
2014年,我國化肥施用量5995.94萬噸,主要糧食作物化肥利用率35.2%。水肥資源約束已成為制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平靜因素。在新形勢下,推進水肥一體化工作已成為提高水肥利用效率、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緩解水資源緊缺的關鍵措施。
(二)可行性
從政策層面看,習近平總書記要求“以緩解地少水缺的資源環境約束為導向,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提出“一控兩減三基本”目標。大力發展水肥一體化的氛圍已經形成。
從國外發展看,美國、以色列、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水肥一體化技術均快速發展,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有成熟的經驗可以借鑒。
從國內實踐看,近年來,通過水肥一體化技術試驗示范,在不同區域、不同作物開展系列試驗研究,全國形成了多種適用技術模式。且物聯網智能化技術日趨成熟,為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精確調控水肥管理奠定了基礎。
二 總體思路、目標任務和基本原則
(一)總體思路
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為目標,樹立節水節肥觀念,按照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要求,依靠科技進步,加大資金投入,著力推進水肥一體化技術本土化、輕型化和產業化。深入推進工程措施與農藝措施結合、水分與養分耦合,大力節約水資源用量,大量減少化肥用量,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二)目標任務
到2020年水肥一體化技術推廣面積達到1.5億畝,新增8000萬畝。增產糧食450億斤,節水150億方,節肥30萬噸,增效500億元。促進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緩解農業生產缺水矛盾和干旱對農業生產的威脅;提高水分生產力、農業抗旱減災能力和耕地綜合生產能力。
(三)基本原則
一是堅持統籌規劃、整合資源。
按照自然氣候條件、水資源稟賦和農業發展要求,統籌規劃、合理安排、分步實施。加強部門之間的協調溝通,整合多方資源,加大投入力度,實現整體推進。
二是堅持以糧為主、糧經并重。
以小麥、玉米、馬鈴薯等糧食作物為重點,促進防災減災和高產穩產,確保糧食安全。兼顧棉花、蔬菜、水果等經濟作物,促進節本增效和農民增收。
三是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
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加強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發揮項目資金帶動效應。鼓勵企業、農民和社會各界積極參與,行程多層次、多渠道共同推進的良好局面。
四是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
根據區域特點,選擇適宜技術模式,因地制宜制定發展規劃和工作計劃。按照耕地土壤類型、氣候特點、作物需水規律等,加強分類指導和科學管理。
五是堅持技物結合、示范帶動。
加強技術培訓與指導服務,促進工程措施與農藝、生物、管理等措施有機結合,促進設施設備與農業技術配套,提高技術到位率。強化集成組裝、展示示范和輻射帶動,力求產生規模效應。
三 區域重點和技術模式
按照“以水帶肥、以肥促水、因水施肥、水肥耦合”的技術路徑,根據不同地區氣候特點、水資源現狀、農業種植方式及水肥耦合技術要求,在東北、西北、華北、西南、設施農業和果園六大區域,以玉米、小麥、馬鈴薯、棉花、蔬菜、果樹六大作物為重點,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
(一)東北地區
推廣玉米、馬鈴薯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1500萬畝。
技術要點:
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借助新型滴灌系統,在灌溉的同時將肥料配兌成肥液一起輸送到作物根部土壤,確保水分養分均勻、準確、定時定量地供應,為作物生長創造良好的水、肥、氣熱環境。
應用效果:
與常規相比,采用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畝均可穩定增產糧食200—300公斤,畝均節水150方。
適用區域:
水資源緊缺,十年九旱,有一定灌溉條件的干旱半干旱地區。主要包括黑龍江西部、吉林中西部、遼寧中西部和內蒙古中東部地區。
(二)西北地區
推廣玉米、馬鈴薯、棉花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2000萬畝。
技術模式:
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是集地膜覆蓋、微灌、施肥為一體的灌溉施肥模式。通過微灌系統,在灌溉的同時將肥料配兌成肥液一起輸送到作物根部土壤,確保水分養分均勻、準確、定時定量地供應。通過覆蓋地膜,降低水分蒸發,為作物生長創造良好的水、肥、氣、熱環境。可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是否覆蓋地膜。
應用效果:
與常規相比,采用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畝均可增產糧食200—300公斤,畝均節水180方。
適用區域:
水資源緊缺,有一定灌溉條件且蒸發量較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區,主要包括陜西中北部、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和山西中北部地區。
(三)華北地區
推廣小麥、玉米微噴水肥一體化技術2000萬畝。
技術模式:
通過定期監測土壤墑情,建立灌溉指標體系,根據作物需水規律、土壤墑情和降水狀況確定灌水時間、灌水周期和灌水量。在灌溉時,采用管道輸水,噴灌、微噴灌進行灌溉,結合水溶性肥料的應用,滿足作物對水分養分的需求。
應用效果:
試驗示范表明,采用微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小麥、玉米平均增產10%—20%,一年兩季畝節水110方以上。
適用區域:
水資源緊缺,有灌溉條件但地下水超采嚴重的半干旱、半濕潤地區,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山西南部、山西東南部、安徽北部和江蘇北部地區。
(四)西南地區
推廣玉米、馬鈴薯集雨補灌水肥一體化技術1000萬畝。
技術模式:
通過開挖集雨溝,建設集雨面和集雨窖池,配套安裝小型提灌設備和田間輸水管道,采用滴灌、微噴灌技術,結合水溶肥料應用,實現高效補灌和水肥一體化,充分利用自然降雨,解決降雨時間與作物需水時間不同步、季節性干旱嚴重發生的問題。
應用效果:
試驗示范表明,采用集雨補灌水肥一體化技術,糧食作物平均增產10%—25%,經濟作物省工40%以上,畝節本增效800元。
適用區域:
在西南等降水量較多,但時空分布不均,季節性干旱嚴重的地區,主要包括云南、貴州、四川、重慶和廣西。
(五)設施農業
推廣設施蔬菜、水果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1000萬畝。
技術模式:
設施農業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是利用機井或地表水為水源,借助滴灌進行灌溉和施肥,集微灌和施肥為一體,通過建立新型微灌系統,在灌溉的同事將肥料配兌成肥液一起輸送到作物根部土壤,確保水分養分均勻、準確、定時定量供應,為作物生長創造良好的水、肥、氣、熱環境。
應用效果:
設施蔬菜、水果平均畝節水100方,節本增收800元以上。
適用區域:
全國范圍內的設施農業均可應用,主要優勢作物是蔬菜、瓜果和花卉等經濟作物。
(六)果園
推廣滴灌、微噴水肥一體化技術500萬畝。
技術模式:
果園滴灌、微噴灌水肥一體化是集微灌和施肥為一體的灌溉施肥模式,每行果樹沿樹行布置一條灌溉支管,借助微灌系統,在灌溉的同時將肥料配對成肥液一起輸送到作物根部土壤,確保水分養分均勻、準確、定時定量地供應,為作物生長創造良好的水、肥、氣、熱環境。
應用效果:
果樹畝節水80—100方,節本增收200元以上。
適用區域:
全國范圍內有水源條件的果園,主要優勢作物是蘋果、葡萄、香蕉、菠蘿等水果。在沒有水源的地區需要在配備集雨設施設備的基礎上,實現滴灌、微噴灌水肥一體化。
四 工作重點
(一)集成技術模式
在重點區域和重點作物上搞好技術模式篩選和集成創新,開展不同灌溉方式、灌水量、施肥量、養分配比、水溶肥料等對比試驗,摸索技術參數,形成本區域主要作物水肥一體化技術模式,提高針對性和實用性。
(二)研發關鍵產品
研發水溶性肥料,提高水溶性,優化肥料配方,降低生產成本。配套土壤墑情監測設備,實現實時自動、方便快速。針對井灌、渠灌、丘陵山區、設施溫室等不同應用環境,研發水肥一體化設施設備,達到使用方便、防堵性好的目標。
(三)加強示范培訓
選擇代表性強、基礎好、集中連片、交通便利的地點,因地制宜建立水肥一體化示范展示區。逐級開展技術培訓,培養省、縣技術骨干,為大規模推廣應用奠定人才基礎。通過技術講座、印發資料、入戶指導、現場觀摩、田間學校等形式,開展技術普及和宣傳。
(四)優化推廣機制
協調各方力量,形成行政、科研、推廣、企業、合作組織五位一體的推廣機制。發揮行政推動作用,整合相關項目、資金和技術力量。發揮推廣隊伍指導作用,提高技術服務能力。發揮科研教學單位技術創新作用,做好關鍵技術和設備研發。發揮企業產銷銜接帶動作用,提供產品和系統維護等增值服務。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主體作用,推進技術推廣規模化和標準化。
(五)夯實基礎工作
針對水肥一體化對土肥水管理的新要求,開展集成研究,形成以水肥一體化為核心的農業種植新模式。加強土壤墑情監測,掌握土壤水分供應和作物缺水狀況,推進測墑灌溉。開展水肥一體化條件下的水分運移、養分吸收、地力培肥、微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機理研究,進一步夯實工作基礎。
五 保障措施
(一)強化政策支持
積極與財政、發改、水利、國土等有關部門溝通協調,結合節水增糧行動、節水灌溉、高標準農田建設、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等項目實施,整合資源,加大投入,強化技術支撐。擴大水肥一體化技術推廣專項資金規模,增加示范面積,切實發揮農業部門的主導和引領作用。
(二)強化規劃引導
加快編制《全國水肥一體化發展規劃》,明確指導思想、基本原則、技術路線、區域布局和重點工作,研究提出政策措施和保障條件,切實發揮規劃引領作用,分區域指導各地切實推進水肥一體化工作。
(三)強化示范帶動
充分利用糧棉油糖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和園藝作物標準園創建平臺,結合我部節水農業項目實施,建立高效節水農業示范區,開展試驗示范,集成技術模式,樹立樣板,帶動周邊,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四)強化科技創新
爭取設立行業專項,開展技術研發,實施創新驅動。重點開展墑情監測、水肥耦合、灌溉施肥制度、水溶肥料等關鍵技術及產品研發,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水肥一體化快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五)強化宣傳培訓
舉辦各級培訓班,組織現場觀摩等活動,培訓重點技術模式和關鍵操作環節,培養技術隊伍,為大面積推廣奠定基礎。在各種媒體開展專題宣傳,擴大影響,營造發展水肥一體化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