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進農業物聯網應用技術 泉州農產品給力發展
發表日期:2016-09-01 來源:托普物聯網 瀏覽次數:3002次
石獅市**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在為記者展示蔬菜的成長過程。海綿包裹著蔬菜的根莖,為植物傳輸營養液。“通過電腦,在辦公室,就能輕松控制整個農場:溫度、濕度、土壤溫濕度養分、光照、CO2濃度等物理量參數,通過各種儀表儀器采集,數據上傳至服務器,供遠程監測。”近日,泉州市政協組織開展督辦重點提案“推進農業物聯網應用”與“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督辦活動,調研組走進位于臺商投資區的石獅市**專業合作社,實地考察現代新型科技農業的發展現狀,了解“互聯網+”給全市農業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在**專業合作社的生產基地里,記者其中一個蔬菜大棚內見到了無土栽培的果蔬包著海綿,一排排整齊地培植在白色木板上。合作社的負責人紀榮明告訴記者,基地引進了一套先進的高科技智能自動化結合物聯網于一體的植物種植系統,即是農業物聯網的應用技術,只要在辦公室就可以通過視頻觀察棚內的果蔬生長情況。
“每個棚占地近1600平方,可以種植上海青、小白菜、小黃瓜等20幾種果蔬種類,出果期為32天,每個鵬每個出果期可收貨小黃過1000斤以上,收貨小白菜11萬株以上。”紀榮明介紹稱,果蔬主要靠一套現代智能氣霧栽培設備提供的營養液生長,不含農藥,種植周期短,而且大大地節約人工成本,一期的6個大棚一共就需要三個人負責看管。紀榮明還透露,一期的6大棚主要用于種植果蔬和培植幼苗,二期的6個大棚目前仍在擴建中。
幼苗培育室。
“今年泉州擬建立“泉州市農業信息綜合服務平臺”,打造集監管、服務、招商、生產、銷售于一體的綜合性農業信息化平臺,屆時,平臺將為政府決策、農業科研、農業企業、合作社、農業生產、農產品消費者等提供信息查詢、商品交易、科技指導、數據應用等服務,實現數據共享。”泉州市農業局負責人表示,為推進農業物聯網建設,泉州市農業局和泉州市財政局聯合制定優惠政策,每年培育一批網絡化、智能化、精細化的現代“種、養、加”生態農業企業,對在蔬菜、水果、食用菌等種養殖業中,應用智能監控、物聯網、3S(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等現代信息技術,進行遠程監測、自動控制、精準作業、精細飼養等方面開展應用并取得一定成效的,每年選10家作為示范點企業并給予3萬元的獎勵。
據悉,農產品可追溯管理平臺和品牌建設管理平臺這兩個平臺的大力建設為農產品質量安全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目前,全市各縣市區農資監管平臺硬件設縣域備均完成采購工作,大部分縣域已安裝到位。全市納入全省可追溯管理信息平臺的生產主體已達164家,市財政將繼續安排300萬元,用于蔬菜、水果、茶葉等7大產業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建設。
記者還獲悉,泉州此前舉辦過一場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承諾活動,要求生產主體代表簽訂《農產品質量安全承諾書》,并嚴格執行“黑名單”管理制度,對信用等級較低的農產品企業,將相關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及時向社會進行公布。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農產品品牌意識逐漸增強,品牌效應在銷售過程中漸顯作用,近年來泉州加入大力培育優質安全農產品品牌的行列,2016年上半年泉州新增農業“三品一標”認證18個產品,目前全市累計通過農業“三品一標”認證581個產品,占全省16%,位居前列。創建11萬畝永春茶葉、15萬畝永春蘆柑綠色食品原料基地縣。新增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3個(“德化淮山”、“德化黑兔”、“德化十八學士茶花”),“永春番鴨”“衙口花生”“安海筍凍”等產品的地理標志也正認證中。
值得一提的是,泉州市今年共安排500萬元專項資金,用作扶、持農村和冷鏈物流和農村及農產品電子商務建設項目,包括農業物聯網建設項目,目前正在申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