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聯姻”農業,如何結出“幸福果”?
發表日期:2016-09-20 來源:托普物聯網 瀏覽次數:3636次
“十三五”期間,寧波將以農業規?;?、設施化、生態化、信息化“四個重點”為突破口,大力實施綠色都市農業發展戰略。
打造綠色都市農業強市,一個重要抓手就是集中發展一批“互聯網+農業”模式,建立起全市統一的智慧農業云平臺,用現代科技改造傳統農業生產模式。
近年來,我市不少設施農業基地陸續引入一些物聯網技術,用信息化控制來提升農業生產的“精準度”和效率,這也為發展智慧農業奠定了基礎。
當物聯網“聯姻”農業,這對個性迥異的“兩口子”過日子合不合得來,能否“落地生根”?最近,記者走訪了市內部分設施農業基地,一探究竟。
物聯網讓農業生產更簡單、輕松
鎮海區莊市街道的繁榮果蔬實驗示范場的大棚里,棚頂上吊有一個個噴頭,下面的田壟邊放置著細長的滴灌管道。摁下電源開關,細密的水珠“從天而降”,讓果蔬喝個飽。
場長鄭榮希說,大棚里裝有溫、濕度傳感器,與信息采集器相連接。電腦檢測到環境數據的變化,會自動提示啟動噴滴灌設備,給作物澆水、施肥。此外,通過大棚里的高清攝像頭,他可以在電腦和手機上實時查看作物生長狀態,并進行遠程控制。
在繁榮農場,這樣的智能化大棚已經有100畝,是全市面積最大的。另外,還有500畝大棚安裝了手控噴灌設備。
鄭榮希說,改造這些智能化大棚,前后花了130多萬元,三年用下來,效果不錯。以往靠人工抬著水管,把這100畝地澆一遍水,要20個人,耗時10小時,“現在只要配一兩個人,閘刀一合,四五個小時就搞定”。算下來,不僅人工節省了三分之二以上,節水達60%,而且澆水、施肥均勻,果蔬長得更好,賣相也更漂亮。
“現在人工太貴了,雇個工人,一天工資至少150元,還不一定能找到滿意的”,鄭榮希說,他仔細算過,這套智能化設施四五年能收回投資成本,從長遠看,還是劃算的。
在寧波,像這樣采用自動監測的水肥澆灌一體化技術,最近兩三年中,已在幾十個果蔬種植基地使用,但普遍規模不大。而在江北慈城鎮三勤村的寧波大龍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基地,則將物聯網農業做到了一個更高的境界,達到工廠化生產的水準。
在這個無土、立體化栽培的“植物工廠”中,僅靠一兩個人就能全面管控3000多平方米玻璃溫室里的作物生長。除了栽苗、收割需要人工操作外,作物生長管理全部交由電腦自動化控制系統完成。公司負責人龐利民說,“植物工廠”的核心是大數據技術與農業的結合應用,通過對各種外部因素的智能化精確控制,為植物營造最佳的生長環境。
物聯網科技的魔力讓傳統農業改頭換面。在大龍公司的溫室里,一年作物能收獲10多季,產出比普遍大棚高出三四倍,而且從花卉到各種果蔬都能種。龐利民說,物聯網農業最直接的好處是把人從澆水、施肥等重復勞動中解放出來,用科學數據代替感官判斷,讓農業生產變得更加簡單、輕松。
智能控制“水土不服”原因何在?
與傳統農業相比,用信息技術“武裝”起來的物聯網農業,著實是個“高富帥”。但也有一些種養殖業主坦言,大投入不一定就有高產出,用好物聯網技術“著實不容易”。
老黃是象山一家水產養殖場的老板。三年前,他耗資100多萬元,引進了一套智能水產養殖系統。魚塘的水面上放置有信息集成設備盒,連接監測水溫、溶解氧、PH值等的傳感器。一旦測得數據有異動,老黃在手機上接到報警信息,可以通過網絡遠程操控增氧機等設備,及時處置。
老黃告訴記者,這套系統設計挺完美,但已經停用一年多了。根本原因在于傳感器、控制器耐受不了養殖場高溫高濕以及海水強腐蝕的嚴酷環境,老是壞掉,測得的數據不準確,加之后續維護費用高昂,最后不得不棄用。老黃說,縣里同行的幾家養殖場,也是差不多的情況,“質量還是不過關”。
設備價格昂貴,維護成本高,成為物聯網農業“落地生根”的一道坎。鄭榮希說,大棚里裝一只高清攝像頭要花六七千元,模樣光鮮,實際用處并不大。農民講究的是實用,推廣智能化得“接地氣”。
農業部門的同志告訴記者,目前,國內在農業物聯網控制技術研究上,與發達國家處在同一水平,但相關硬件設備的制造水平、質量,差距還比較大。同樣的傳感器,進口件能用上三四年,比國產的壽命要高一倍以上。此外,像土壤測試傳感器,真正要做得好,技術要求非常高,國內鮮有拿得出手的,設備質量“瓶頸”需要盡早突破。
從2012年起,市農業部門試點推廣智慧農業,現已建成14個示范點。從分布情況看,物聯網技術目前主要針對設施農業、水產養殖、畜牧業等精細化農業進行推廣,較適合在高附加值、環保要求高的農業領域使用,如花卉、藥材種植、苗種培育等,以及規模化養殖場,實現精細化管理,綜合效益提升可觀。像水稻等大田作物,環境因素復雜,成本投入大,產出低,物聯網技術還難以應用。
龐利民直言不諱道:現在有個別農場為了“門面”搞“智慧農業”,路子就走歪了。此外,發展物聯網農業,急需培養起一支既懂農業又懂信息技術、設施維護的專業人才隊伍?!艾F在,即便引入了高科技設備,農民也不會用,培訓必須跟上”。
智慧農業需要
合力“精準”打造
未來的智慧農業,就是基于大數據的“精準農業”?!敖窈?,種什么,怎么種,都由大數據說了算”,農業部門同志這樣概括說。
以種植大棚番茄為例:通過各種傳感器,將溫濕度、土壤成分分析等各種環境數據集成后,接入專家數據庫平臺。平臺經過比對,確定哪些數據、條件需要調整,隨即激活自動控制系統,或開啟大棚補充光照,或自動噴水、施肥。如此,構成一個循環種植體系,這也是智慧農業最基本的運作模型。
在這個體系中,專家庫平臺是最關鍵的,包含作物生長的完備模型和數據庫。龐利民說,在“大龍”的智能溫室栽培技術中,其核心是一套從以色列引進的精確控制體系,能識別各種數據,“主宰”作物生長。
有關專家表示,農業生產實現數字化和精準化以后,將有可能減少50%以上的化肥、農藥使用量,從而大幅度減少面源污染。
據了解,目前,市農業部門已經啟動智慧農業“云平臺”前期規劃,試圖通過采集足夠的數據,結合專家的研究成果,為智慧農業構建數字化“大腦”。
當前,以自動控制技術為特征的物聯網農業,是智慧農業數據采集的基礎。推進農業物聯網,意義重大,且需快馬加鞭。
農業部門同志指出,寧波現在已有不少傳感器生產、信息技術平臺服務的企業,發展物聯網農業,最好將通信企業、設備制造商、平臺服務商等組織起來,形成一個農業互聯網產業聯盟,為寧波的物聯網農業制定統一的標準。此外,通過政策引導,鼓勵農戶加大設施大棚改造,并通過示范基地的運作,逐漸建立農業生產技術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