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百科
- 智能滴灌系統
- 2024-09-27
- 智能噴灌系統
- 2024-09-27
- 畜禽養殖監控系統
- 2023-11-17
- 水質在線監測系統
- 2023-11-17
- 物聯網水產養殖環境監...
- 2023-11-17
- 農產品追溯系統
- 2023-11-17
- 大田種植環境監控系統
- 2023-11-17
- 現代農業監測系統
- 2023-11-17
- 生態觀光農業監測系統
- 2023-11-17
- 農業數字化管理系統
- 2023-11-17
聚焦農業
- 田間地頭 追風逐“云” 互聯網+讓農業別樣面貌發表日期:2016-11-16 來源:托普物聯網 瀏覽次數:2702次
信息經濟在浙江騰飛,賦予了這片土地上的農民格外活躍的互聯網思維。他們開網店賣土貨,紅紅火火。去年,浙江省農產品電商銷售額達304億元,占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的22.5%。也就是說,網上每賣出10個農產品,就有2個來自浙江。
浙江的“互聯網+”農業還遠不止于把農產品搬到網上。越來越多的農民在土地上播撒下互聯網種子,捕撈那跳躍的數字,用它指導生產,用它提高畝產。“互聯網+”讓農民有了不一樣的面貌,更讓現代農業有了全新的模樣。
在剛剛過去的“雙十一”里,常山農民王新在電商平臺上賣出超過1.5萬公斤胡柚,相當于他180多畝胡柚林年產量的十分之一。而在農村電商興起之前,常山柚農幾乎家家戶戶都遭遇過“賣難”的尷尬。
一根網線改變的又何止是柚農的境遇。據統計,去年浙江省農產品電商銷售額達304億元,居全國首位,同比增長69%。
數據的背后,是浙江省省近年來率先實施“電子商務進萬村工程”,積極搭建“淘寶特色館”等農產品銷售平臺的有效舉措。農村電商發展迅速,讓余姚楊梅、縉云土面、慶元香菇等地方特色農產品都走俏網絡,也促進浙江省農業經濟轉型升級。
農村電商更喚回一批80后、90后“農二代”。從淘寶網店到微信商城,再到微博圈粉,他們將自家的家庭農場越做越好。
衢江80后女生饒勝男便是這樣的一個“農二代”。海外留學歸來,她卻獨獨看好農產品電商,經營起微店。幾年下來,她家農場里的八成水果實現了網上銷售。單單做微商她還覺得不夠,前不久又玩起了“農業+網紅”。在自家獼猴桃上市時,她請來網紅,在獼猴桃架下來一場直播。由此,她的獼猴桃在“熊貓TV”“映客”等直播平臺上一炮走紅,銷量噌噌上漲。
過去,好的農產品藏在“深山”人未知;如今,“互聯網+”農業為它們提供了一個為自己代言的機會。
看到了這一點,仙居農戶王文飛今年2月開發出了一款叫“365直播農果園”的農業直播平臺。他在8個果園、520畝果林里布設了超過60個監控器,將水果結果、成熟、包裝、運輸的全過程記錄下來,直播給觀眾看。在水果包裝盒上還粘上了二維碼,顧客可以在7天內掃碼觀看視頻。
“不出我所料,許多消費者還就吃這一套,大家看了視頻以后都覺得我的產品放心可靠,下單的不少。”王文飛說,經過楊梅季和葡萄季的宣傳和推廣,如今該平臺已有會員9萬多人,葡萄剛上市時,短短半個月,平臺就賣出葡萄8萬箱,銷售額超過600萬元。
一場有關互聯網的深刻變革正在浙江農民的指尖開啟:他們打開手機,就能實時看到自家農場的濕度、溫度等數據;動動手指,又能遠程遙控施肥、澆灌土地……
在武義,果農潘勛劍的果園雖只有50來畝地,種的品種也只有無花果和桑葚兩種,卻是全省最早一批運用物聯網的農業生產基地之一。通過遠程監控系統,果園能自動完成灌溉、施肥、防雪、防風等多個農業生產環節。
前陣子,臺風來襲,潘勛劍坐在辦公室的電腦前,給遠程遙控系統發出防風指令,果園里的3套高空噴灌設備就往薄膜上噴水,提升了大棚的防風能力。“真沒想到咱種地的也能過上這種風吹不到雨淋不著的白領生活。”他說,這多虧了“互聯網+”讓現代農業成為體面的工作,更讓農民獲得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
在溫州永嘉,種苗木的53歲老農李金光自主研發了一套智能大棚控制系統,利用互聯網傳輸技術對生產基地實行遠程監測和運行操作。過去,一百畝地需要20多名工人才能完成澆水施肥,開關遮陽網、天窗等設施,現在只請一個技術工人就夠了。老李算了算,過去農場一年的人工成本就要100多萬元,現在一個技術工人也就6.5萬元,即便加上設備折舊費用依然能節省下80多萬元。
在浙江,一大批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興農業經營主體涌現,成為擁抱“互聯網+”農業的主力軍。這些新農人通過土地流轉,平均擁有50畝至200畝農田的經營規模,對“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有著迫切的需求,渴望著做一個既體面又多金的“互聯網+”農民。
早些年,浙江的田野上便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鋼化大棚,一棟又一棟連綿不絕,讓人不禁感嘆,現代農業讓農田變了樣。如今,大棚還是那些大棚,可其中發生著更大的變化:傳感器在田野里捕捉奔跑的數據,讓浙江農業更加智慧和高效。
截至10月,我省已累計建成現代農業園區818個、面積516萬畝。通過現代化的農業園區建設,省農業部門引導各地發展智慧農業、精準農業,構建農業物聯網測控體系。越來越多的農場實施了水肥一體化、智能節水灌溉、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警等精準化作業,施肥用藥少了,產量卻不減反增。
在浙江**有限公司,基地里的溫室建了智能化監控與自動化數據采集系統。“有了它,5000多平方米鐵皮石斛組培苗廠房都能進行通過手機、電腦終端管控,按著溫室內的數據精準地澆水用肥。”企業有關負責人說,基地現在每年至少能節省水肥成本25%,節約農藥成本40%。
“互聯網+”不單改變了種植業的模樣,畜牧業、漁業、林業也更加智慧。
在浙江**有限公司,不單2000多頭母豬的“吃喝拉撒”全由智能化的喂料供水系統說了算,養殖場里還安裝了瑞典蒙特恒溫控制系統,種豬住得暖不暖也不用人來操心了。
在湖州南潯區,菱湖鎮的養魚大戶也在魚塘里安置溫度傳感器、濕度傳感器、土壤水分傳感器等物聯網設備,監測水產養殖環境,為魚提供最佳的生長條件,調節生長周期,提高經濟效益。
“互聯網+”還讓農業服務變得普惠便捷,農業部門為農民生產提供的信息服務效能大幅提升。“以病死畜禽收集處理為例,過去對于它的監管一直讓人頭疼,‘互聯網+’為我們解決這個難題提供了可能。”省農業廳有關專家說。
在龍游,**有限公司通過一套智能網絡平臺有效杜絕了病死畜禽隨意丟棄、販賣屠宰等現象,日處理病死畜禽20噸。據介紹,通過智能系統,農業部門、養殖戶、保險公司和當地病死豬勘查收集調度中心的數據共享,形成相互監督,確保死亡生豬收集率、處理率、理賠率均實現100%。同時,收集車輛還安裝GPS定位儀,人員配備行動記錄儀和平板電腦,收集現場全程實時上傳畫面,全程監控。
浙江的田野上,越來越多的農民追逐著頭頂的這片“白云”。追著追著,他們有了不一樣的面貌;追著追著,浙江農業也有了不一樣的容顏;追著追著,城鄉的“數字鴻溝”也在一步步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