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百科
- 智能滴灌系統
- 2024-09-27
- 智能噴灌系統
- 2024-09-27
- 畜禽養殖監控系統
- 2023-11-17
- 水質在線監測系統
- 2023-11-17
- 物聯網水產養殖環境監...
- 2023-11-17
- 農產品追溯系統
- 2023-11-17
- 大田種植環境監控系統
- 2023-11-17
- 現代農業監測系統
- 2023-11-17
- 生態觀光農業監測系統
- 2023-11-17
- 農業數字化管理系統
- 2023-11-17
聚焦農業
- 智能種植裝備廣泛應用 科技興農讓人喜發表日期:2016-11-16 來源:托普物聯網 瀏覽次數:2868次近年來,隨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及智能種植裝備在農業生產領域的廣泛應用,智慧農業已日漸成為未來農業的發展方向。在浙江,物聯網時代的現代農業,已悄然改變傳統農業生產方式。近日,在衢州市衢江區全旺鎮三易易生態園的田間地頭,看到現代農業企業如何利用物聯網技術實現科技興農。
手機種田
實現智能監控
初冬時節,步入生態園中的金線蓮種植基地,一排排育苗盤內,金線蓮長勢喜人,不少開出了白色小花。偌大的金線蓮種植基地,僅配備了幾名技術人員和養護工作人員。
三易易生態園坐落在全旺現代農業園區內,6000余畝田地,集花卉、果蔬、畜禽養殖、休閑觀光于一體,是國家首批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園區。2015年,為改變傳統農業粗放型生產方式、發展智慧農業,三易易生態園應用物聯網技術,在5000平方米的金線蓮等中藥材種植基地及300畝精品水果種植基地內均安裝了物聯網設備。如今,金線蓮種植基地除種植、采摘、日常養護工作外,包括灌溉、控溫在內的大部分工作,都由智能調控系統和感知系統完成。
每天早上7時,90后小伙子管宇都會準時出現在恒溫室,掏出手機輕點屏幕,頂棚遮陽裝置便會自動打開,讓金線蓮沐浴在清晨的陽光中。“想了解農作物的生長狀況,隨時可以在手機、電腦上實現智能監控。”管宇是金線蓮培育基地的負責人,他每天的工作幾乎都是在手機和電腦前完成的。
“每10秒鐘,大棚內的空氣濕度、土壤溫濕度、二氧化碳濃度、植物新陳代謝能力等相關數據就會更新一次。”管宇說,通過物聯網技術,不僅可以隨時了解金線蓮的溫度、濕度、光照及病蟲害等情況,同時極大提高了農業生產工作效率。“以前,一個大棚需要十幾位工人進行生產、管理。如今通過物聯網,一個技術人員便可輕松管理10個大棚。”
科學種植
靠數據說話
物聯網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不僅輕松實現了智能化監控、提高了田間管理水平,同時讓農業生產變得更加精準高效。
在金線蓮種植基地不遠處,有一片果樹種植基地。記者走進其中的藍莓種植區,水肥自動化管理系統正在高速作業。如何保證果樹補充足夠水分?水流大小如何控制?“傳感器將土壤、空氣中采集的數據回傳,經智能系統分析后,控制泵站會相應變頻,調節滴灌的水流大小。”現場工作人員祝火清告訴記者,這些都得益于物聯網監控系統。
而在大棚內種植的金線蓮,從培育到種植,都有了嚴密的數據標準。金線蓮藥用價值高,但喜陰,對生長環境要求極高。加之近年自然環境破壞,野生金線蓮越來越少。
近幾年,三易易生態園與中科院、浙江大學、浙江農林大學等高校開展合作,聘請了37位農科院的博士,圍繞智慧管理、生產技術、遠程診斷、新品種研發等開展深度合作。去年,三易易生態園研究出一套金線蓮科學種植方法。
在金線蓮種植基地附近,有一間專用于培育金線蓮的栽培實驗室。負責栽培金線蓮的劉云鳳,今年剛大學畢業。實驗室內玻璃瓶中正在培育的金線蓮,是她一手栽培的。“實驗室需要24小時保持25℃恒溫,6個月之后,幼苗才能移植到大棚內。”劉云鳳告訴記者,實驗室內還配備了紅外攝像機,用來觀測培育情況。
培育好的金線蓮移植大棚后,生長在物聯網技術模擬出的生態環境中,從室內溫度、土壤濕度、空氣濕度到光照強度都有嚴格的標準。一旦外界環境產生變化,感知系統會馬上接受訊息作出反應。
“當系統檢測到空氣濕度或土壤濕度不夠,智能調控系統便會自動開啟灑水功能。”管宇說,物聯網技術將種田從“靠個人經驗”轉變為“靠數據說話”。
有了身份證
農產品可溯源
一直以來,食品安全問題備受關注。如何讓消費者買得放心,吃得安心?三易易生態園自2001年成立后,該公司董事長徐應英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我希望自家的農產品,能讓消費者感到安心。”徐應英說。
近幾年,得益于物聯網在農業中的應用,徐應英輕松解決了這個難題。消費者通過掃描產品二維碼,即可輕松對農產品追本溯源。
每年五六月,是藍莓的成熟期。每當這個時候,衢州周邊大批游客來到三易易生態園采摘藍莓。在游客離開采摘園時,生態園會將采摘好的藍莓統一裝在包裝盒中,盒外貼上一張二維碼。
這一紙小小的二維碼,成了藍莓的“身份證”。消費者通過手機掃描二維碼之后,便可得到藍莓的成長檔案。從種植地塊的位置到農藥的使用情況,或細致到何時除草施肥,均有跡可循。
2015年5月,為解決產品二維碼易復印、難防假的問題,三易易生態園運用近距離無線通訊技術,將水果種植、肥水、除草、采摘等信息植入不易被復制的電子芯片中,升級農產品溯源技術。“現在,消費者只需要下載安裝相應的app,將手機靠近產品就可以獲取信息。”徐應英說,通過物聯網實現質量可追溯,消費者吃得更放心了。
如今在浙江,物聯網技術廣泛應用于現代農業生產、管理、銷售過程。與三易易生態園相同,不少農業生產基地依托物聯網工程,通過信息感知、智能調控、遠程實時可視等新技術對農產品、養殖場等實現智能管控。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時期,物聯網技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我們有理由期待,物聯網與農業相融將會產生更多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