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臺智慧農業,大數據讓農業高效騰飛
發表日期:2016-11-29 來源:托普物聯網 瀏覽次數:3205次
糧食產量“十二連增”,中國各種農產品的人均占有量也排在世界前列,但代價不菲。比如農藥濫用,食品安全問題,農業競爭力不夠,出現農業增產、進口增加與庫存增量的“三量齊增”現象,越來越多低端農產品滯銷等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大力發展以運用智能設備、物聯網、云計算與大數據等先進技術為主要手段的智慧農業。
智慧農業作為集保護生態、發展生產為一體的農業生產模式,通過對農業精細化生產,實施測土配方施肥、農藥精準科學施用、農業節水灌溉,推動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達到合理利用農業資源、減少污染、改善生態環境,即保護好青山綠水,又實現產品綠色安全優質,更廣泛意義上講,智慧農業還包括農業電子商務、食品溯源防偽、農業休閑旅游、農業信息服務等方面的內容。
智慧農業基礎設施初步形成前景廣闊
從發展規律上看,智慧農業是現代先進的生產方式,農業發展經歷過4個階段,農業的第1、2階段分別是手工和機械階段,農民利用上了機械化生產,并不代表種植的品種、產量的高效,各種資源如農藥、化肥、水的利用到位,還有種植技術的提高。而農業進入3.0甚至4.0的方向就是要全程掌握包括土壤、環境、植物生長的全過程當中,而智慧時代就要能更加以上的信息更更加智能化的管理農作物的生長過程等。
如何實現智慧農業,可以借鑒日本農業,日本的農業中97%的日本農戶菜田面積在3畝以下,且農產品供應高度依賴進口。這和中國的小農經濟結構非常的相似,在發展智慧農業方面,中國基本上借鑒了日本的經驗。而在大規模作業和農牧方面則可以借鑒美國等農業大國的經驗。
根據日本發展智慧農業的特點,首先是政府要發展農場的信息化體系建設,建立了完善的農業市場信息服務系統。并且通過計算機網絡的應用發展實時監控和指導農業的發展。日本近兩年開發的農業技術情報網絡系統,借助公眾電話網、專用通訊網、無線尋呼網,把大容量處理計算機和大型數據庫系統、互聯網網絡系統、氣象情報系統、溫室無人管理系統、高效農業生產管理系統、個人計算機用戶等聯結起來。相關人員隨時查詢、利用入網的各種數據。
在信息化方面目前中國做得不錯,目前中國的行政村通寬帶比例達到95%,農村家庭寬帶接入能力基本達到4兆比特每秒(Mbps),農村網民規模增加到1.95億,農村互聯網普及率提升到32.3%。農業部網站及時準確發布政策法規、行業動態、農業科教、市場價格、農資監管、質量安全等信息,日均點擊量860萬人次,覆蓋部、省、地、縣四級的農業門戶網站群基本建成。12316“三農”綜合信息服務中央平臺投入運行,形成部省協同服務網絡,服務范圍覆蓋到全國,年均受理咨詢電話逾2000萬人次。
農業信息化科研體系初步形成,最新發布的《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十三五”規劃》透露,物聯網技術有望在農業部確定的200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獲得農業部和財政部的補貼。并且重點展開先行先試。在今后讓農村信息化總體水平在今后五年提高到35%,農業生產信息化提高到12%,經營信息到達20%,管理水平達到60%;農業信息化整體水平達到50%。
第二要完成了農業科技生產信息支持體系,小農戶是不具備科研能力,在日本現在已將29個國立農業科研機構、381個地方農業研究機構及570個地方農業改良普及中心全部聯網,271種主要農作物的栽培要點按品種、地區特點均可在網上得到詳細的查詢。其中,570個地方農業改良普及中心與農協或農戶之間可以進行雙向的網上咨詢。而且,日本正在逐步完善農用物資及農產品銷售的網上交易系統。
而我國自2008年起,國家已經給發展現代農業技術的全國性組織網絡分配了30億資金。這一網絡成立之初即包括50所高校、340家研究所、200家公司,以及超過2000名農學家。同時,我國擁有一支超過70萬人的、覆蓋農業各個領域的技術推廣隊伍。
農業信息技術學科群建設穩步推進,建成2個農業部農業信息技術綜合性重點實驗室、2個專業性重點實驗室、2個企業重點實驗室和2個科學觀測實驗站,大批科研院所、高等院校、IT企業相繼建立了涉農信息技術研發機構,研發推出了一批核心關鍵技術產品,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
即使如此,把如此多的研究結果轉化成大量的小型農田實踐,依然是一項嚴峻挑戰。目前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30%-40%,遠低于發達國家的65%-85%。其基層農技推廣公共服務能力依然薄弱。
從軟硬件設備上,農業核心技術、智能裝備研發與集成應用取得重大突破,大田種植、設施園藝栽培、畜禽水產養殖、農機作業、動植物疫病防控智能化水平顯著提高,適宜農業、方便農民的低成本、輕簡化、“傻瓜”式信息技術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
目前我國的農業產業化生產還未大范圍普及,農業數據采集、傳輸、存儲、共享的手段和方式落后,農業物聯網產品和設備還未實現規模量產,支撐電子商務發展的分等分級、包裝倉儲、冷鏈物流等基礎設施十分薄弱。
未來智慧農業在我國的前景十分廣闊,2013年,我國智慧農業的產業規模達到4000億元,2015年達到6000億元。智慧農業技術已經廣泛應用到溫室大棚種植、養殖行業、農產品追溯等諸多領域。
這只是生產領域中的應用而已,在流通和銷售大數據將發揮更大作用。
大數據指導農產品生產和銷售 亟需政府搭臺
智能化生產推動農產品標準化建設,為通過電子商務平臺及其他智能手段實現農產品在流通、零售環節的智能化提供基礎,這將推動農業的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轉化,反過來,通過大數據分析技術、農產品可視化品質溯源系統、智能化冷鏈以及電子商務平臺等手段,可以實現物流環節的全程可控,精準了解供需信息,指導企業經營。
想要從種植的角度上提高中國農業的生產效率,就要首先走規模化、集約化的道路。現在農村土地的“三權分立”-即所有權、經營權和承包權分開。在產權制度上為規模化提供了可能。有了規模化后就可以開始智慧化的投入。有了智慧化農產品科研實現更高效且標準化生產,同時科研實現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
有了這些標準化的生產,所有的產品的質量就有保證,同時可溯源,那么最困擾電商的信任就解決了,銷路就有保證了。而且所有的產品可以通過大數據的分析反過來指導農業的生產,比如經常看到大白菜喜獲豐收,但是菜農卻痛哭賣出去,收購價格都低于成本價,最后只能爛在地里。為什么你在生產前就不能確定哪種產品是不是會好銷售呢?因為農民和市場信息的不對稱性,你即使能了解你們縣里的生產狀況,你知道全國的生產狀況,乃至用戶的口味嗎?而大數據就能算出來。
當然這些數據要慢慢累積起來。
最近幾年農產品電子商務進入高速增長階段,2015年農產品網絡零售交易額超過1500億元,比2013年增長2倍以上。2016年商務部數據顯示,我國農產品在線經營企業和商戶達100萬家,預計全年交易額將超過2200億元,占整個電商交易額的比重從4.6%上升到6.2%,增幅達35%。
盡管農村電商發展迅速,但部分地區還存在農產品買難賣難和農產品難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現象。這就需要政府營造環境,包括硬環境和軟環境,硬環境如基礎設施、基本培訓,以及相應支撐體系,政府還要加強公共服務,搭建好公共設施平臺,比如倉儲設施、配送體系,因為農產品電商面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倉儲設施及易殘損等問題上。企業是需要一定的業務量,才會進來提供對應服務的。業務量大了之后,物流企業也才會來,更多配套體系才會參與進來。
所以,智慧農業發展的核心是政府搭臺,做好公共服務和游戲規則的制定,企業唱戲,加強智慧農業科學技術的研發與落地,企業是市場的主體,也是最活躍的分子,應該是智慧農業的主體。用戶端,要加強培訓與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