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農業”帶來發展新氣象
發表日期:2016-12-20 來源:托普物聯網 瀏覽次數:3246次
互聯網對哈爾濱農業生產帶來哪些變化?記者連續多日對此進行了實地走訪。近年來,哈市大力推進“互聯網+農業”建設,在農業生產、電子商務、農業機械化作業、農產品質量追溯、信息服務等方面,互聯網技術得到大量應用,“互聯網+農業”正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效推動力量。
物聯網智能管理生產省時又省力
近日,記者驅車來到了阿城區金滿堂果蔬全程質控示范基地。基地的溫室大棚內,通紅的西紅柿、頂花帶刺的黃瓜……處處一片生機盎然。但記者注意到,這里并沒有“蹲點”看守大棚的農民,該示范基地負責人邢艷紅告訴記者:“現在因為有了農業物聯網技術,都是智能化管理,不用像以前那樣要專人來查看溫度與濕度等指標。”記者看到一個類似監控器的設備懸掛在棚室頂端,她說:“就是它,實時地將室內溫度、濕度、光照強度等情況記錄下來。”
隨后,記者跟隨邢艷紅來到物聯網監控室,室內一塊大屏幕頗為顯眼,大屏幕里不僅能實時看到大棚內景象,更將監控器所感知到的室內變化,通過數字形式顯示在屏幕上,邢艷紅說:“如果溫室大棚里有變化,就會有警報聲提醒我們。”
記者從哈市農委獲悉,物聯網技術在哈市農業生產中開始得到廣泛應用。哈市農委市場與經濟信息處王明楨告訴記者:“目前,農業生產基地物聯網建設已在全市鋪開,全市物聯網監測及信息采集系統覆蓋面積近100萬畝。”
據了解,哈市農業物聯網技術應用主要有兩種模式。一種是以五常、方正等水稻主產區水稻種植基地物聯網建設為代表,其特點是在水稻基地布設物聯網監控器、信息傳感器等,實時采集大田中的各種信息并作出處理,從而實現大田的科學管理。另一種是以雙城益助蔬菜專業合作社智能化溫室為代表的設施蔬菜智能化管理模式,這類蔬菜大棚和溫室利用物聯網技術和組態軟件實時遠程獲取溫室大棚內部環境參數及視頻圖像,通過模型分析,實現了卷放保溫簾、開關閉風口、水肥一體化等遠距離遙控操作管理,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多平臺網上營銷銷售路徑變廣闊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農產品網上營銷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近兩年來,哈爾濱市開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經營主體數量快速增長,企業、農業合作社、農民、包括一些農業創業者紛紛把網絡營銷作為開拓市場的一種重要手段,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合作社為主的各類經營主體紛紛自建電商平臺或依托第三方平臺開展網上銷售。據不完全統計,全市開展網上銷售的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已經超過60%,專業農產品電商平臺達到10家。延壽縣作為淘寶進農村的試點縣,發展村淘服務站50個。目前哈市網上銷售的農產品涵蓋了全市絕大部分農產品及加工產品,銷售量最大的品種是大米。王明楨告訴記者:“從哈市主要農產品與電商融合程度看,大米、蔬菜等產業與電商融合程度較高,如五常、方正的很多制米企業,雙城、道里的很多蔬菜基地利用網絡推進營銷。”
哈市農產品電子商務銷售模式也不斷創新,從單純的線上買賣發展到與知名電商獨家戰略合作、開展農產品眾籌、建立微店鋪等新型營銷模式。五常金福泰農業股份有限公司以自身的合作社為依托,憑借高標準水稻田的優勢,開展了網上眾籌。該公司負責人李志禹介紹:“我們分別與北京、上海、深圳三家大型公司合作,以1萬元/畝的價格,通過互聯網,將水稻田‘包’給客戶,客戶可以通過互聯網或手機客戶端,隨時查看水稻種植情況。”
“我們的客戶主要面向高端人群。”李志禹告訴記者:“一畝產量為400斤,這樣算下來一斤大米售價在25元左右。這個眾籌項目始于2015年,第一年有2000畝被預定,今年已經發展為5000畝。”除了面向高端人群“眾籌”外,該公司還通過鳳凰眾籌和淘寶眾籌,將一畝地以多人眾籌方式進行包租種植,截至2016年10月末,已銷售3.5萬余斤,銷售金額在62萬余元左右。
引進領軍人才補齊發展短板
記者從哈市農委了解到,目前,哈市“互聯網+農業”以點帶面的發展態勢已初步形成。據王明楨介紹:“從哈市的實際看,推動互聯網與農業的跨界融合,極大提升了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水平,對提升政府監管服務水平,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推進農業企業發展,促進產業結構調整都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據了解,哈市“互聯網+農業”還面臨諸如硬件基礎薄弱、相關專業人才匱乏、農民對互聯網認識不到位、配套服務跟不上等諸多問題,但管理者們也在不斷積極謀劃、想對策、找出路,讓“互聯網+農業”更加普及。
據介紹,哈市在進一步推廣田間物聯網應用的同時,將培育互聯網應用型經營主體,引導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發揮規模經營優勢,積極探索物聯網技術在生產管理中的應用,開辟網上營銷渠道,既要種得好也要賣得好。引導農業企業發揮資金、人才、技術優勢,建立完善企業管理信息系統,提升精深加工水平,打造品牌,帶動農戶共同發展。進一步加強人才培訓,大力引進培養領軍人才,積極打造專業人才隊伍。同時,哈市農委還將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以及加大對“互聯網+農業”建設的投入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