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百科
- 智能滴灌系統
- 2024-09-27
- 智能噴灌系統
- 2024-09-27
- 畜禽養殖監控系統
- 2023-11-17
- 水質在線監測系統
- 2023-11-17
- 物聯網水產養殖環境監...
- 2023-11-17
- 農產品追溯系統
- 2023-11-17
- 大田種植環境監控系統
- 2023-11-17
- 現代農業監測系統
- 2023-11-17
- 生態觀光農業監測系統
- 2023-11-17
- 農業數字化管理系統
- 2023-11-17
聚焦農業
- 掀起水田基礎設施建設熱潮 黑龍江肇源全力沖刺“百萬畝水田縣”發表日期:2016-12-23 來源:托普物聯網 瀏覽次數:2997次
這個冬天,肇源二站鎮平原村種植大戶馮忠宇,總是美滋滋的。
為啥?
原來,他的400畝水稻全部被肇源鎮的“糧食銀行”收購,每斤1.55元,純收入30多萬元。
數年前,肇源提出了“百萬畝水田縣”建設目標,水稻產業的蓬勃發展,著實富裕了一方百姓。
水稻,有水才有稻。留住天上水、攔住地表水、用足過境水、保護地下水。今年,一場水田基礎設施建設狂潮,在肇源悄然掀起。
11月的肇源,北風凋敝了田野。然而,這個縣卻沒有因為寒冬的來臨而停下水利工程建設步伐。為了那一道道堅實的大壩,為了那一座座嶄新的泵站,為了那一條條暢通的灌渠,水務、國土、農業開發辦等部門,在和時間賽跑,在與寒冬較量,書寫著新的“水魂”篇章。
節水工程提高灌溉效率
前幾天,記者在肇源鎮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現場靠近中心罐區段看到,寒風中,挖掘機不停地舞動手臂,拉運石板的車輛來回穿梭,調線、找平、鋪裝,一派繁忙景象。
據了解,該項目由肇源縣農業開發辦牽頭,項目總投資3000萬元,建設內容為渠系襯砌16.22公里、田間結構物46座,土方工程量12萬立方米。
據縣農業開發辦負責人朱占軍介紹,水田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大幅提高了灌溉效率,田間供水從以往的3天時間縮短到1天,高效節水灌溉比例由原來的10%提高到現在的40%。
目前,田間結構物建設已全部完成,渠系襯砌已于今年9月份開工建設,來年春耕生產前全部完成。項目全面竣工后,水田受益面積將達到3萬畝。
真金白銀的投入,著實樂壞了肇源稻農。二站鎮平原村水田種植大戶李明臣,望著孫秀屯段已經襯砌完的渠系,高興地說:“俺的地塊,有一部分是末梢水,春季為了搶水,直干仗,來年就不會再發生這事了。”
水田項目縣建設項目、肇源鎮高標準農田項目、三站鎮土地整理項目……今年,肇源的水田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一個比一個大。
水務部門爭取資金4000萬元,建設三站排灌站、永利灌溉站兩座泵站。目前,兩座泵站已全部完成,明年投用。
科技園區建設打造智慧農業
農業開發辦、水務部門緊鑼密鼓,農業局也不閑著。依托縣內現代區域服務中心,大力普及智慧農業技術,通過中心平臺建設,區域網絡布局,部分農田區塊實現了智慧化管理,在現代農業發展中趟出了智慧發展之路,農業管理走進了互聯網模式。
新站鎮大泡底是肇源重點打造的現代水田農業區塊,也是這個縣發展智慧農業的試點區。今年,這里的稻農又開了眼界,政府在稻田地里立起了攝像頭、安裝了孢子捕捉儀和氣象檢測儀。
與大泡底水田區域一樣,今年二站鎮科技園區也在田地里安裝了這些新設備。二站鎮科技園區也成為名副其實的集農業生產、示范、推廣于一體的農業科技園區。
有了這些田間的“天眼”,有了信息收集的平臺,農業技術人員不再整天跑在田間查看苗情,不再為跑不過來而發愁。現在有了智慧設備,農技人員要想看哪一個鄉鎮、哪個區塊的農田情況,只要動動手、點點鼠標,所需情況一覽無余。
以上這些,只是肇源智慧農業的冰山一角。目前,這個縣已落實12處互聯網+農業基地。
土地整理項目升級基礎設施
農業開發辦的肇源鎮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如火如荼,國土資源局的土地整理項目也馬不停蹄。
“如果是因為修田間路,刮拉著點地頭地腦,咱啥也不能說,這等好事上哪去找啊!”對于這些項目建設,涉及到的村民全力支持。
如今,三站鎮的宏偉、宏林、宏旗、宏光、宏合、宏昌、宏生7個水田村的村民都在高興。
為啥?原來,國家投資的6193萬元的土地整治項目,正式落戶三站鎮。項目共分11個標段,建設內容有支渠、斗渠清基整形護砌,修建田間道路、橋涵、泵站等。
近年來,隨著水田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提檔升級,三站鎮百姓的日子越來越紅火。
“土地整治項目讓俺的錢袋子更牢繃了。”宏林村村民孫福笑呵呵地說。
孫福自打承包200畝水田,生活一年一個樣。不但蓋上了磚瓦房,還買了轎車。
第二標段也開始了清基整形,群眾對水田的提檔升級非常關注,寒冷的氣溫擋不住群眾的熱情,宏合村50歲的水田戶趙忠聯,三天兩頭就到現場看看。
“這回,俺再也不用擔心末梢水了。”看到建設的火熱場面,趙忠聯說出了心里話。
據主管農業的副鎮長張文臣介紹,土地整治項目實施后,將使7個水田村受益,受益面積達到4萬畝。
近年來,肇源縣集中建設了水稻智能化催芽車14處,批次催芽能力達到1730噸,可為85萬畝水田提供優質芽種,標準化水稻育秧大棚發展到9400棟,覆蓋水田52萬畝。同時,建設的大慶市水稻良種繁育基地,引入了袁隆平水稻研究所、五常水稻二所等六家科研機構,開展新品種試驗示范,為全市農民提供了觀摩學習的田間大課堂和科技增收的可靠保障。
目前,全縣水田面積已達92萬畝,水田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狂潮的掀起,必將迎來“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