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靖遠:“智慧農業”帶動貧困農民精準脫貧
發表日期:2017-02-03 來源:托普物聯網 瀏覽次數:2782次
苗圃連片,翠綠滿眼。棚外的陽光投射進來,成千上萬株辣椒秧苗在適宜的環境中泛著光亮,競相吐綠。它的主人——甘肅省靖遠縣綠源蔬菜種植購銷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楊志嘯,正在和助手一起通過“智慧農業控制終端”對秧苗進行著精準噴灌。
自2009年4月合作社成立以來,致富帶頭人楊志嘯在近8年的時間里,憑借先進的“智慧農業”手段,通過土壤改良、精準育苗,目前已帶動當地300多戶貧困農民實現了精準脫貧。
“2008年大學畢業后,我就去了山東壽光學習蔬菜植保和育苗技術。”楊志嘯說,經過大半年的實地考察、學習、實踐,第二年春天在靖遠縣農牧局的幫助下成立了這個合作社,開始帶領鄉親們創業。
畢業于蘭州理工大學的楊志嘯,是靖遠縣東灣鎮人。說起當年返回家鄉創業之事,楊志嘯說:“當時我們這一片還是重度鹽堿地,農民只能種玉米,出芽率也很低,他們每年的純收入也就是100多元。”
“通過科技手段把鹽堿地改良之后,我們目前育苗一畝地的純收入可以達到1萬元以上。”楊志嘯說,“同樣的土地,不一樣的收成,農戶的產值比以前翻了約100倍。”
楊志嘯告訴記者,通過“智慧農業控制終端”,合作社農戶可以通過手機監測秧苗溫室的運行,及時對溫室內的溫度、濕度、光照度等指標進行調整,用手機即可操控大棚自動卷簾、自動噴灌、自動調溫等,從而做到精準育苗,使秧苗始終處在最佳的生長環境之中。
春節臨近,合作社農民楊志福承包經營的7棚辣椒秧苗即將進入關鍵的分苗階段。正在仔細查看秧苗長勢的楊志福顯得格外用心:一株株輕拿輕放,再根據需要偶爾人工補補水、松松土。
“我這些集中育苗的秧苗基本實現了自動化管理,成活率很好、抗病力很強、產量也很高,基本上不用自己操心。”楊志福說,出于習慣,他還是忍不住多操點心。“過完年之后它們就可以陸續分批出棚銷售了,除去成本,收入也會有七八萬元。”
目前已發展到337畝基地、年產2000萬株各類秧苗的合作社,日益成為合作社農民不可或缺的“搖錢樹”。楊志福及其他農民依賴、信賴的這個合作社,在新的一年計劃圍繞自身的育苗特色,繼續擴大生產基地,著力打造名優蔬菜品牌,帶動更多農民入社發展、脫貧致富。
“截至目前,合作社已帶動了322戶農民,他們每戶的純收入基本上每年能達到七八萬元,而我們的種苗需求量在市場上則是一個供不應求的狀況。”楊志嘯信心十足,“下一步合作社計劃發展一個綠色蔬菜生產基地,帶動更多農戶加入進來,做有機蔬菜品牌這樣一個綠色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