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百科
- 智能滴灌系統
- 2024-09-27
- 智能噴灌系統
- 2024-09-27
- 畜禽養殖監控系統
- 2023-11-17
- 水質在線監測系統
- 2023-11-17
- 物聯網水產養殖環境監...
- 2023-11-17
- 農產品追溯系統
- 2023-11-17
- 大田種植環境監控系統
- 2023-11-17
- 現代農業監測系統
- 2023-11-17
- 生態觀光農業監測系統
- 2023-11-17
- 農業數字化管理系統
- 2023-11-17
聚焦農業
- 山西如何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發表日期:2017-03-18 來源:托普物聯網 瀏覽次數:3229次2017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也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近日,山西省農業工作會議在太原市召開。省農業廳廳長關建勛就 2017年全省農業工作和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發展新動能做了重點部署。
2016年,山西省共完成農 牧 漁 業 增 加 值827.1 億 元 , 增 長2.9%;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萬元大關,達到10082元,增長6.6%;糧食總產達到 131.85億公斤,增長4.7%,為歷史第二高產年份;農產品加工企業實現銷售收入 1520億 元 , 增 長6.9%。同時,農業結構調整、農產品質量提升、農業安全生產和環境治理、產業融合發展、農村改革、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產業扶貧等工作都取得了重大進展。
2017年,全省農業工作將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功能農業為引領,加強科技創新驅動,加快結構調整步伐,加大農村改革力度,激活市場、要素和主體,推動農業提質增效、農民持續增收、農村人居環境不斷改善。今年我省農業農村經濟主要指標是: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以 上 , 力 爭 達 到6.5%;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增長3%以上,力爭達到3.5%。
2017年,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省各級農業部門將重點抓好八方面工作落實:優化產業產品結構,建設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發展農業標準化生產,倒逼農產品質量提升和出口基地建設;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培育農業發展新動能;狠抓農業生態環境治理,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加大農業科技創新,打造現代農業創新高地;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激活農業農村發展活力;繼續實施農村人居環境“四大工程”,著重抓好 “三改兩治一創建”工作;大力開展 “一村一品一主體”行動,扎實推進農業產業扶貧。
打好“特色”牌,建設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農業供給側改革是2015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首次提出的,主要指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使農產品供給數量充足、品種和質量契合消費者需要,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
山西“表里山河”,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造就了農業特色農產品資源豐富,尤其是雜糧品種齊全,被譽為“雜糧王國”。 山西農業之長在于特,所以關建勛廳長指出“山西應按照 穩糧、優經、擴飼 思路,調整優化種養結構,打好 特色 優質 牌,推動建設以功能農業為引領的國家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首先要深度挖掘特色資源潛力,積極推進雜糧、水果、蔬菜、中藥材等產業提檔升級。擴大雜糧種植規模,新增優質谷子、莜麥、蕎麥等雜糧面積30萬畝,選擇22個重點縣創建雜糧優質高效示范區。推進水果提質增效工程,改造老果園30萬畝。打造設施蔬菜、食用菌和露地蔬菜三大產業基地,新建設施蔬菜及食用菌10萬畝,改造日光溫室10萬畝,開發黃花菜、蘆筍等地方名特露地蔬菜20萬畝。在優勢區新發展道地藥材40萬畝。
要按照“增豬、穩雞、發展牛羊驢等草食畜”的思路,進一步優化畜牧業結構。抓住國家南豬北養和毗鄰京津市場的機遇,依托廣東溫氏、天津寶迪、新大象等龍頭企業帶動,引導生豬養殖向玉米主產區和環境容量大的地區轉移。進一步完善“公司+農戶”的運作模式,穩定發展肉雞產業。推廣“山繁川育”模式,大力發展牛羊驢等草食畜。
按照“三三制”(1/3耕地種草,1/3耕地種糧,1/3耕地種經濟作物)布局和“農牧結合、種養平衡”原則,推進雁門關農牧交錯帶示范區建設,打造全國北方農牧交錯帶樣板區。大同、朔州、忻州、呂梁4市和婁煩縣要全部完成規劃編制工作,四個市要各建一個草畜一體化示范點。要深化糧改飼試點,擴大青貯玉米、苜蓿、燕麥草等優質飼草作物,扶持建設2-3個飼草加工和全混合飼料生產企業。啟動大同、朔州兩個農畜產品產業園建設,形成集研發、加工、包裝、物流等為一體的產業集群。
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將糧食產能落實到田間地塊。嚴格落實糧食安全責任制,落實糧食支持政策,確保全省糧食產能穩定在130億公斤以上。
發展農業標準化,提升農產品質量
從今年起,山西把農業標準化生產納入了市、縣域考核指標體系,提出全省農業生產標準化率要達到30%以上,全省要以農業標準化倒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帶動農產品質量提升。
一是加快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健全完善農業標準體系,推動我省農業標準化水平向中高端邁進,新制定農業地方標準 20項以上。擴大以蔬菜、水果、中藥材、畜禽養殖為主的 “三園一場”標準化示范創建規模,扶持新型生產經營主體發展 “三品一標”,提高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產品證書到期復查換證率,新認證“三品”產品 350個,認定無公害農產品產地80萬畝,認定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 10個,力爭使“三品一標”發展速度保持在 6%以上。二是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加快升級完善山西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建立省級指揮調度中心,在部分市縣和 “三品一標”獲證單位開展追溯試點,推動省、市、縣三級監管信息互聯互通。三是大力培育農業品牌。推進運城蘋果、呂梁紅棗、太行小米、山西陳醋等區域農產品公共品牌建設。采取以獎代補方式,支持優勢企業和優勢品牌,整合資源、加大投入,建立品牌管理體系,打造全國叫響的知名品牌。四是打造運城農產品出口平臺。實施運城水果產業發展省級戰略,研究制定運城果業平臺建設規劃,建設運城果品出口檢驗檢疫平臺。持續抓好 22個國家級和省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建設,再新建 2個國家級、5個省級示范區。進一步擴大水果、紅蕓豆、蘆筍、食用菌等優勢農產品出口。鼓勵企業大力開拓國際市場,力爭全年農產品出口額增長15%以上。
推進產業融合,建設農業示范園
今年2月底,孝義高新科技園區王老吉大健康產業園的灌裝生產線已開始投入試生產。該項目是去年北京農展會期間,我省重點簽約引進的農業產業項目,總投資22億元,全部達產后,年可生產阿膠紅棗、核桃、山藥、食用菌等飲料50萬噸,預計可實現銷售收入40億元以上。這也是今年我省促進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的重點項目。
關建勛廳長表示,今年,我省還將出臺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相關政策,支持龍頭企業在功能、養生、保健產品方面加大技術投入和研發力度,擴大農產品精深加工。同時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搭建政證銀企對接平臺,組織企業赴省外進行定點招商,開展企業家系列培訓。要支持黃芪、黨參、連翹等大宗中藥材申報新食品原料,圍繞山藥、山楂、桔梗等品種,開發藥食同源產品和功能食品。抓好馬鈴薯主食化開發,推動馬鈴薯高附加值產品生產。力爭今年全省農產品加工業銷售收入增長 6%以上。
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全省要積極推進以右玉、管涔山、關帝山、太行山等為中心的四大生態休閑農業產業帶,和以太原、大同、臨汾、長治為核心的四大現代都市休閑農業圈建設。抓好榆次區、皇城相府等示范點建設,創建100家標準化“農家樂”,推介一批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線路。進一步做好中國農業重要文化遺產發掘申報、中國美麗休閑鄉村推介和山西省美麗休閑鄉村認定工作,全省休閑農業(不含農家樂)實現營業收入53億元。
建設縣級產地批發市場和村鎮產地田頭市場,加快推動農村物流、冷鏈、倉儲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產品產地市場和流通體系。建設重點農產品市場信息平臺,啟動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在11個縣1100個村,開展“益農信息社”建設試點。開展農民手機應用技能培訓,在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試點推廣農業物聯網技術。繼續開展農產品促銷專項行動,支持樂村淘、天糧、農芯樂等本土電商企業,開展農產品電商促銷活動,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爭取國家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省項目,建立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庫,支持建設一批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大力推進晉中、長治兩市和大同南郊、定襄、高平、曲沃、鹽湖等5縣共17個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形成一批代表性強、類型多樣、路徑清晰的建設典型,引領帶動全省農業現代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