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百科
- 智能滴灌系統
- 2024-09-27
- 智能噴灌系統
- 2024-09-27
- 畜禽養殖監控系統
- 2023-11-17
- 水質在線監測系統
- 2023-11-17
- 物聯網水產養殖環境監...
- 2023-11-17
- 農產品追溯系統
- 2023-11-17
- 大田種植環境監控系統
- 2023-11-17
- 現代農業監測系統
- 2023-11-17
- 生態觀光農業監測系統
- 2023-11-17
- 農業數字化管理系統
- 2023-11-17
聚焦農業
- 淮北: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發表日期:2017-06-09 來源:托普物聯網 瀏覽次數:3500次據淮北新聞網報道,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農村勞動力大規模轉移就業,農業勞動力數量不斷減少、素質結構性下降的問題日益突出。順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確保農業發展“后繼有人”,是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戰略任務。
淮北市結合實際,不斷建立完善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確立了以公益性教育資源作為培育主體,廣泛引導和吸收具備一定培訓實訓條件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現代農業園區、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大型農民專業合作社等作為培訓實訓基地,構建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全市各級農業部門認真組織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到2016年底已培訓新型職業農民1837人,參培率達到98%以上、培訓合格率均在95%以上,一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正在逐步形成。
加強組織保障科學制定方案
近年來,為使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民生工程順利實施,市、縣區分別成立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領導小組,并召開動員實施大會,對工作進行具體安排部署。領導小組建立了月例會、季調度制度;不定期召開專題會議和開展督查,及時協調處理相關問題,對督查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和情況督促整改。市農委、市財政局制定了《淮北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民生工程實施辦法》《淮北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民生工程培訓規范》,明確了工作任務和責任,將責任落實到人,為順利完成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民生工程工作,提供了有效的責任保障。市、縣區農業部門均明確專人負責民生工程信息報送,開展實施進度月報告制度,加強民生工程實施情況的宣傳。2016年,全市共組織開展街頭宣傳16次,印制宣傳展板11塊、宣傳橫幅60條,發放宣傳資料3000余份。
縣區農業部門積極會同財政部門開展培訓機構遴選工作,根據承擔培訓任務,遴選培訓機構。縣區農業部門組織科教人員深入鄉村、企業和合作組織進行調查摸底,把符合規定年齡段和新增勞動力全部進行登記造冊,從性別結構、年齡結構、文化素質、專業技能和培訓需求等方面,逐個進行了解、登記,建立臺賬。同時,通過電視、報紙等媒體,進行廣泛宣傳,讓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程家喻戶曉。堅持“公開、公平、公正”原則,采取個人申報、村級推薦、鄉鎮審核、縣級確定的程序,要求初中以上學歷,身體健康,從業兩年以上,生產經營效益比較突出的農業從業者,作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和認定目標候選人。
根據摸底情況,淮北市堅持立足當地主導產業和現代農業發展規劃,因地制宜,確定培育專業,按照專業分類,每縣區確定選擇2至3個產業,分不同類型制定培訓計劃,為培育工作順利開展,打下了良好基礎。為確保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民生工程工作質量,市農委采取“自愿申報、師資培訓、試講試聽、專家審核”的程序,并根據全市行業劃分調整了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師資庫,由6名農技推廣研究員和正高級工程師、26名副高以上專家組成,涵蓋了種植業、畜牧和水產養殖、農機、生態農業和資源環境、智慧農業等領域,進一步改善專業領域結構,提升教師授課水平,對師資庫成員頒發了資格證書,由培訓班擇優聘請授課。
規范開展培訓嚴格管理扶持
按照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規范的要求,縣區均制定了分專業培訓方案,培訓機構制定了教學管理方案和培訓計劃,保證了培訓內容豐富和實用。按照省農委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教材征訂工作要求,為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征訂10種以上公共課教材,3至5種專業課教材;為專業技能型、專業服務型培訓征訂《現代農民素質》《農業生態環保》《創業指導知識》3種公共課教材,2種以上專業課教材。教材全部從目錄中選購,沒有外購教材。輔以自編教材為選學、自學內容,免費贈送學員課外學習。
為強化實訓操作和培訓質量,選擇基礎條件好、積極性高的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了7個新型職業農民實訓基地,采取統一發放標識、統一培訓流程、統一管理制度建設農民田間課堂,學員實習考察安排在田間課堂,培訓直觀形象、互動性強,突出實用實效,深受農民歡迎和社會認可。在培訓教學過程中,堅持理論和實踐指導相結合,教學內容和生產環節相結合,重點培育和引導示范相結合的原則。培訓過程采用啟發式、互動式、參與式授課;按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規范教學;開展基地實訓教學,見習考察,現場感受;采取集中授課和“農民田間課堂”結合形式等,順利完成各項培訓任務。提高培訓水平,確保培訓效果。培訓機構為每個班次建立了QQ群或微信群,縣區分年度建立了新型職業農民群,加強聯絡,幫助新型職業農民相互交流,及時解決生產中發現的問題,共同提高,實現合作共贏。
培訓結合當地實際、產業類別、生產力水平等,科學制定新型職業農民認定標準,認定管理嚴格履行考試考核等步驟,實行個人申請、資格審查、專家評審、公開公示、頒發證書。市農委積極協調郵儲銀行、農商銀行、建設銀行,科學制定農民感興趣、操作性強、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融合推進的政策措施,支持新型職業農民干事創業,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合發展,農業部門積極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鼓勵和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向新型職業農民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育出新型農民社會效果良好
濉溪縣百善鎮農民劉東升,在參加職業農民學校培訓后,和幾位學員包地搞起了特色種養殖,種植50畝蓮藕、養殖100畝清水小龍蝦。劉東升說,在培訓班上,專家傳授的蓮藕栽培、田管等技術,使他受益匪淺。去年以來,他們種植的雪蓮8號、巨無霸等優品蓮藕在中瑞農產品批發市場一經推出,就供不應求。劉東升和參訓學員共同成立了富達專業家庭合作社,在種植蓮藕基礎上,2017年把田地進行改造,引進了盱眙小龍蝦苗,養起了清水小龍蝦。如今,在富達專業家庭合作社帶動下,百善鎮涌現了一批專業家庭合作社,不但解決了農村家庭承包存在的分散經營、規模小、效益低等問題,還有力推動了本地區農業生產向專業化、規模化、農民職業化方向發展。
相山區渠溝鎮黃里村石榴種植戶鄧允華,通過參加相山區新型農民培訓,掌握了石榴打藥、施肥、疏花疏果、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系統知識,找到了多年來種植石榴樹不掛果的原因。培訓結束后,鄧允華按照培訓專家指點的方法對果樹進行了修剪和管理,到了收獲季節,碩大的果實壓彎了樹枝。在黃里村,像鄧允華這樣,經過技術培訓把荒廢的石榴園重新管理起來,并實現增產增收的石榴種植戶還有很多。通過參加新型農民培訓,黃里村石榴增產近2萬公斤,按每公斤10元計算,可為全村果農增收近20萬元。
通過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進一步提高了參訓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增強了農民的科學意識,培養了一大批現代農業經營主體,使其系統掌握了有關法律、法規、政策和相關技術,形成了學科技、用科技、提素質、促就業的良好氛圍,提升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為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和農民增收奠定了堅實基礎。
與此同時,通過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開展,涌現出了一大批科技能手和致富帶頭人。通過組織新型職業農民科技扶貧培訓,在開設農業專業技術培訓課程的基礎上,增加了市場營銷、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內容,邀請了省、市高校老師,尤其是農產品電商人才培訓,開拓了學員的經營和創業意識,在迫切需要幫助的貧困村,造就了一大批農村科技致富帶頭人。
濉溪縣百善鎮馬鄉村農民王智民,參加了縣農林委組織舉辦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班,從此成為一位真正的職業農民。“正是參加職業農民培訓班,讓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王智民對記者說。他發起組織5戶農民成立了田豐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帶動全村農戶發展良種繁育,積極通過代耕代種、聯耕聯種、土地托管、股份合作等形式開展服務,同時熱心為周邊農民開展信息咨詢、機具維修、技術指導、抗災救災等多種服務,帶頭應用先進適用的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在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農機與農藝融合、農機化與信息化融合中起到表率作用。農機服務專業場地1200余平方米、農機庫房720平方米、聯合收割機20臺、大中型拖拉機41臺、深松機4臺、秸稈還田機4臺、旋耕機21臺……截至目前,王智民的合作社共托管土地12000畝,其中全托3000畝、半托3000畝、菜單式托管6000畝,吸納了120戶農民入社。2016年,該社被評為國家級農機示范合作社。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深入開展,為淮北市培養造就了一批有技術、懂經營、會管理、講誠信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樹立起以農為業、以農創業、務農光榮、務農也能現代化的社會風尚,為全市特色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堅實人力基礎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