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百科
- 智能滴灌系統
- 2024-09-27
- 智能噴灌系統
- 2024-09-27
- 畜禽養殖監控系統
- 2023-11-17
- 水質在線監測系統
- 2023-11-17
- 物聯網水產養殖環境監...
- 2023-11-17
- 農產品追溯系統
- 2023-11-17
- 大田種植環境監控系統
- 2023-11-17
- 現代農業監測系統
- 2023-11-17
- 生態觀光農業監測系統
- 2023-11-17
- 農業數字化管理系統
- 2023-11-17
聚焦農業
- 供給側改革培育農業發展新動力發表日期:2017-09-08 來源:托普物聯網 瀏覽次數:3035次隨著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發布,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再次成為焦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廣被提及。
“新農民”助力改革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是指通過自身的努力調整,讓農民生產出的產品,包括質量和數量,符合消費者的需求,實現產地與消費地的無縫對接。
因此,想要改革得以有效地推進,既需要國家的宏觀調控,又需要農民轉變發展觀念??梢哉f,改革的過程就是農民要把控好自己的生產質量和規模,隨著單純追求產量增長的傳統農業不再適應時代潮流的發展,農業發展需要新一代新型農民作為人力資源保障,農村人才培養、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等變得十分重要。
2016年,陜西省富平縣王寮鎮軍寨村農民翟晨,做出了人生的一個重要選擇:在高中畢業數年之后到高校深造,學習農業種植技術。
“我家流轉了300畝土地,種植小麥、玉米、蔬菜和葡萄等農作物。因為這么大的規模,再用老辦法種植肯定是不行了?!?4歲的翟晨說,在大學里,他可以學到土壤營養調節、病蟲害防治等新的農業技術?!跋M?年學業期滿拿到大專文憑后,我能成為一名合格的‘職業農民’?!?/span>
和翟晨一起上大學的“老鄉”還有100多人,他們大多年過不惑,或是土生土長的農民,或是村干部、種植大戶,如今共同的身份是楊凌職業技術學院首個農民學歷教育班的學生。能到有“農科城”之稱的陜西楊凌學習旱作農業專業知識,是他們一直以來的心愿。
成立于1997年7月的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是中國唯一不依托大城市的“農字號”高新區。自成立伊始,它就被賦予了推動中國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國家使命”。在這里進修、學習過的基層干部、技術人員和農民,正在成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力量。
而在廣州省惠州市龍門縣,許多農民通過優化原有種植結構成功轉型致富,該縣龍城街道花圍村世外桃園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成員廖小軍就是其一。
龍門素有“中國年桔之鄉”的美譽。1998年,廖小軍租了18畝地,跟著大家種起了年桔。而2008年之后,年桔行情不好,價格一直低迷,廖小軍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直到2012年,廖小軍迎來人生轉折點。當年,他在市農技專家的指導下成功“逆襲”?!霸瓉砦抑饕N植柑桔,現在種了18種水果,還辦起了農家樂,每年吸引游客上萬人次,年收入數十萬元?!绷涡≤姲盐兆×诉@次機會,一舉把農場打造成集餐飲、觀光、休閑、采摘、烘烤于一體的綜合性家庭農場。2015年,他的農場被評為市級家庭農場。如今,在廖小軍的帶動下,周邊很多農戶也開辦起了農莊,為當地帶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翟晨和廖小軍的改變與轉型,反映出當前中國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但隨著學會將新政策、新思想、新產業緊密結合的“新農民”越來越多,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將迎來新發展。
“兩區”試點順利推進
2017年4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全面部署共計10.58億畝的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以下簡稱“兩區”)劃定和建設工作。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認為,建立“兩區”本質上是把種植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優勢區域相對固定下來,以生產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為功能,實施差別化、定向化扶持政策,進一步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
作為中國13個糧食主產省之一的四川,承擔糧食功能區劃定任務5920萬畝。2017年8月3日,四川省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保護區劃定暨都江堰灌區百日行動啟動儀式在眉山舉行。此前不久,眉山還舉行了四川省“兩區”劃定總動員以及全省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示范園區推進會,四川省已經在全國率先全面啟動“兩區”劃定試點。
“兩區”試點的啟動,讓全國種糧售糧大戶、眉山市好味稻合作社理事長李相德吃下了一顆“定心丸”,在永久基本農田“紅線”基礎上,糧田再上了一道“保險”,更多好政策的不斷傾斜,讓他更加有信心實現合作社初衷:讓會種田的人能賺到錢。
四川省在爭創國家級農業產業園同時,還計劃用5年時間,在省市縣分層分級打造1000個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示范園區。為農業建設現代產業園區,特別是融合發展是一項全新事業,對農民在種植業、加工業、服務業多個環節全面增收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兩區”劃定和建設是國家戰略,是確?!翱诩Z絕對安全、谷物基本自給”和穩定重要農產品供給水平的基本支撐,爭創“國家級”農業產業園則定位于引領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平臺、推進農業現代化新載體。四川省正是以農業園區和“兩區”建設為載體和抓手,通過示范引領,既扎緊“糧袋子”又撐起“錢袋子”,帶頭做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篇大文章。
供給側改革培育農業發展新動力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終目的在于為農業發展培育新動力,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因此優化農產品產業結構、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壯大新產業新業態、強化科技創新驅動、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和加大農村改革力度這六個方面缺一不可。
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強化科技創新驅動是供給側改革培育農業發展新動力的方法和途徑。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近年來就在不斷調整科研方向,把創新重點聚焦到京津冀區域農業綠色生態發展和農業結構調整需求上來。為做好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蔬菜供應的科技支撐工作,該院蔬菜研究中心武占會博士團隊為張家口崇禮區引進了20多個蔬菜品種。同時針對化肥利用率低、施肥造成的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的現狀,該院植物營養與資源研究所肖強博士的團隊選擇馬鈴薯為試驗作物,在張家口開展控釋肥料試驗,從長勢看效果較好。
優化農產品產業結構、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是供給側改革培育農業發展新動力的發展方向。目前,按照《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十三五”規劃》要求,中國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構建智慧農業新體系的步伐正在加快。其中河南省已在9個市建立了“農作物生長遠程遙感系統”。該系統綜合利用物聯網技術,科研人員可在監控室實時監測小麥產地的相關指標,及時掌握小麥生長狀態,并針對生長問題做出診斷,實質上是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另外,河南省12316“三農”熱線與網絡連接,基本上覆蓋全省各鄉鎮,解決了農民遇到的市場信息、生產技術和農資維權等大量難題。河南省鄢陵縣還以“花木種植+”模式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通過科學制定發展計劃、發揮龍頭企業帶頭作用、依托科研創新研發培育技術、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以及出臺配套政策等做法,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和加大農村改革力度是供給側改革培育農業發展新動力的重要目標。當前農業發展的內外環境與過去相比變化很大,許多新問題不斷出現,比如需求與供給失衡、國內農產品競爭力弱等。針對這些情況,農業部根據《農業對外合作“兩區”建設方案》(農外發〔2016〕3號)和《農業部關于組織開展境外農業合作示范區和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建設試點的通知》(農外發〔2016〕4號)要求,決定認定塔吉克斯坦—中國農業合作示范園等10個境外園區為首批境外農業合作示范區建設試點,認定中新吉林食品區等10個試驗區為首批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建設試點。這些境外農業合作示范區和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的設立,既能立足區域資源優勢和產業特色、促進一二三產融合、引領中國農業“走出去”,又能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開放型農業農村經濟新體制,探索積累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不僅是加大農村改革力度的體現,也通過境內外農業合作模式起到了“補短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