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百科
- 智能滴灌系統
- 2024-09-27
- 智能噴灌系統
- 2024-09-27
- 畜禽養殖監控系統
- 2023-11-17
- 水質在線監測系統
- 2023-11-17
- 物聯網水產養殖環境監...
- 2023-11-17
- 農產品追溯系統
- 2023-11-17
- 大田種植環境監控系統
- 2023-11-17
- 現代農業監測系統
- 2023-11-17
- 生態觀光農業監測系統
- 2023-11-17
- 農業數字化管理系統
- 2023-11-17
聚焦農業
- 特色產品共同發力 斗門農業邁向品牌化發表日期:2017-11-02 來源:托普物聯網 瀏覽次數:2875次10月31日,廣東省農業廳正式發布《關于表彰2017年廣東省名牌產品(農業類)生產企業的決定》,強競海鱸、鄉意濃有機米等212個初評產品和241個到期復審產品獲頒“廣東省名牌產品”證書。
“此次表彰名單上,今年斗門區農業類企業共新增7個廣東省名牌產品,可以說是一個豐收年。總共10個珠海入選的農產品,全部是斗門出品。”斗門區農業局副局長潘倩嵐說。
近年來,通過推動實施名牌帶動戰略,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品牌化”驅動發展正在成為斗門農業企業的共識。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斗門共有26家農業經營主體的60個產品獲得無公害農產品認證,6家農業經營主體的24個產品獲得了有機食品認證,7家農業企業的17個產品獲得了省名牌產品稱號,
通過在銷售、流通、養殖等各環節發力品牌建設,“白蕉海鱸”在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后,斬獲“2017年中國百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的榮譽。未來,以“互聯網+農業”為動力,斗門將出品更多的明星農產品。
1.7大農產品首次躋身“省級名牌”
在中國海鱸之鄉的斗門,珠海強競農業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下稱“珠海強競”)投入3.5億元建造的6000畝健康標準化生態養殖基地一改傳統養殖模式,在養殖和深加工流程使用全自動投料機和秤重自動分揀機,以推動白蕉海鱸產業邁向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品牌化。
憑借著“白蕉海鱸”這一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珠海強競在業內迅速崛起。去年,珠海強競年流通海鱸魚量達到5萬噸,一舉成為全國最大的鱸魚流通商,并摘得“廣東省名牌產品”的榮譽,成為斗門企業打造特色品牌的縮影。“我們所追逐的夢想就是要打造幾條叫得上名字的‘強競魚’。”珠海強競的創始人劉強說。
除了像“鱸魚”這樣的新秀,在斗門北部生態農業園區的金色稻田里,由廣東鄉意濃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鄉意濃”)生產出品的寰寶牌瑞龍香粘米,早在2011年就摘得了省級名牌榮譽。
今年,鄉意濃通過制定嚴格的質量管理體系,在種植過程中完全按照有機水稻的栽培要求種植,以物理防治、天敵防治、鴨稻共作等有機耕作方法控制病蟲草害,確保有機稻米的優秀品質,并給建立起追溯體系,給每一包米打上“相當于身份證”的二維碼。
從田頭到餐桌全流程把控產品質量安全,讓鄉意濃出品的“有機米”也躋身“廣東省名牌產品”的行列,一舉成為“廣東名米”。
物產豐富的斗門不只有“海鱸”和稻花香。在今年斗門區農業類新增的7大“廣東省名牌產品”中,還包括孖指品牌麻黃雞苗、南美白對蝦配合飼料、海藻豬豬肉、金針菇和咸水鱸等。而surewin品牌鮮雞蛋、世海品牌生魚配合飼料和寰寶品牌瑞龍香粘米等3個到期名牌產品也全部通過復評,“品牌化”邁入新的階段。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表彰的2017年廣東省名牌產品(農業類)的生產企業中,包括新評選產品212個和到期復評產品239個。其中,珠海入選10個產品皆為斗門出品。
“斗門是農業大區,但過去農業生產呈現‘小而分散’的局面,不利于生產擴大化和品牌化的傳播,農業名牌產品的增長則有利于改變這一狀況。”斗門區農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斗門出品的農產品大放異彩,意味著斗門農業企業正在經歷“由小到大”向“由大變強”轉變的“品牌化”發展之路。
2.獲評企業可獲10萬元獎勵
近年來,通過推動實施名牌帶動戰略,“品牌化”正在成為斗門農業發展的“共識”。其中,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農業企業爭創名牌,做大做強斗門農業品牌,正是品牌化的“核心”。
早在2012年,斗門區就曾出臺了《斗門區農產品質量認證、農業品牌名牌、種養標準和榮譽稱號獎勵辦法》,在全市率先對獲得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名牌農產品等“三品一標”認證的企業進行政策資金扶持,5年來共兌現獎勵資金100多萬元。“按照規定,此次獲評廣東省名牌產品的企業將統一獲得10萬元的獎勵。”斗門區農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斗門共有26家農業經營主體的60個產品獲得無公害農產品認證,3家農業經營主體的4個產品獲得了綠色食品認證,6家農業經營主體的24個產品獲得了有機食品認證,7家農業企業的17個產品獲得了省名牌產品稱號。
從細處著手,近年來斗門持續為農業生產主體“補短板”。“通過探索建立農業投入品種管理制度、田間檔案管理制度,在嚴格把控農產品質量的同時,也為日后評選名牌產品打下基礎。”斗門區農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如肥料、農藥的入庫、出庫,什么時候用在何處、用量多少都有詳細記錄,并一一落實責任人簽字。
從制度建設、市場運作再到企業的自主升級,一系列舉措讓斗門農業品牌化建設進入了快車道,產品在市場銷售中更具底氣,牌子也越發響亮了。
走進珠海市裕禾農牧有限公司,全自動化的電腦孵化、飼料加工、恒溫車間等一系列的現代化生產設備令人眼前一亮。經過十多年的發展,該公司已經建立起一套完備的現代農牧生產流程,該公司也成長為目前珠海市規模最大的種雞生產基地和出口基地。
談起該公司旗下的“孖指牌”的雞苗產品,“是否具有自主品牌,對一個企業的發展來說幾乎是天差地別。其中,這些成為‘標配’的現代化生產設備更為其品牌注入了底氣。”珠海市裕禾農牧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葉霞清感嘆,“農業企業要做強做大,最終還是要依靠品牌,規范化生產則為其打下堅實基礎。”
3.“互聯網+農業”加速推動品牌化
如今,作為當地優質水產品,斗門“白蕉海鱸”在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后,不斷在銷售、流通、養殖等各環節發力品牌建設,讓“白蕉海鱸”獲評2017年中國百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
以“互聯網+農業”改革為動力,今年斗門繼續引入非洲斑節對蝦、紅羅非魚、澳洲淡水小龍蝦、黃金泥鰍等優質新品種調整漁業結構,在乾務鎮建立3000畝的標準化養殖基地,推廣健康養殖模式。未來,像“白蕉海鱸”一樣的明星故事將越來越多。
“品牌化”是一個逐點累積的漫長過程,厚積方能薄發。按照計劃,斗門將把“品牌化”延伸到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
為加快構建新型現代農業,當前,斗門區正通過開展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通過農業科技入戶、家庭農場創建、基層農技推廣等多種形式,培養一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隊伍。“特別是培育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四大新型經營主體。”斗門區農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智慧農業”在斗門的試驗將加速推進,互聯網與現代農業的融合,使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現代化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中全面應用成為現實。“鼓勵種養大戶和企業進行物聯網改造,未來將建立農業物聯網示范基地,推動精準農業、農業云服務應用,實現數字化、精準化和智能化。”這將有效地提升農業生產的技術含量,夯實“品牌化”發展道路。
質量是品牌的生命線。為此,斗門將加強農產品標識溯源管理,試點建設全程可溯源、互聯共享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管理平臺和安全農產品生產示范基地。落實生產企業主體責任,試點推行農產品生產基地生產檔案登記和產品自檢,依法加強農業投入品生產、經營、使用監督管理。“目的是建立更加安全可靠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讓品牌不僅是一句口號,而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