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物聯網推動農業節水
發表日期:2014-05-12 來源:托普物聯網 瀏覽次數:4622次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興水利、除水害,事關人類生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歷來是治國安邦的大事……”這是2011年中央1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的開篇,這份文件把節約水、保護水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對于我國廣大缺水地區而言,節水是刻不容緩的現實問題;對于豐水地區來說,節水工作的開展又有另一番挑戰。
江蘇總面積占全國不到2%,但江河湖泊眾多,水域面積卻占全國的10%,素有“水鄉”之稱。開發利用高新技術,以及不斷創新,讓“水鄉”的節水更有了“先進”的特色。這些典型經驗,已在同類地區廣泛推廣,為在豐水地區開展節水型社會建設提供了借鑒。
在農業灌溉中充分運用最新的物聯網技術是江蘇農業節水值得稱道之處。
在江蘇,董浜鎮頗具知名度。這個地處常熟東北的小鎮,因十幾年來一直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推進節水灌溉基地建設而聞名全國。
常熟市董浜水利管理服務站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近年來,隨著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董浜沿江地區由原來種植棉花、小麥等作物,逐漸改種蔬菜瓜果等經濟作物。為解決灌溉問題,當地農戶大多自行購置水泵隨意搭電用軟管漫灌,不僅費工費時,還存在安全隱患,農業生產依然在低水平上徘徊,農田灌溉成為制約當地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2010年,董浜引進物聯網平臺的高效節水灌溉遠程監控系統和遠程精準灌溉系統,以現代科技手段提高節水灌溉工程管理和服務水平,利用3G無線網絡和信息化手段,對節水灌溉已建工程進行全面控制,實現遠程實時監控、故障報警和防盜等功能。目前,投資300多萬元的董浜節水灌溉監控服務中心已投入使用。
董浜水利站還建設了門戶網站,通過網站公開涉水辦事指南以方便群眾辦事,并提供節水灌溉工程網上報修等服務,并接受公眾監督,進一步提高了工作效能。同時,聯合鎮農服中心建設了全市首個惠農信息服務平臺,即時向全鎮農戶發布突發災害性天氣預警,以及應對知識、節水灌溉技術指導等信息。通過信息服務平臺,進一步提升水利服務水平。
如今,董浜鎮的現代化農業澆灌理念已在江蘇得到了有力推廣,該省目前已實現新增有效灌溉面積91萬畝,改善灌排面積1360萬畝,新增旱澇保收農田137萬畝。
多年來,常熟推進循環用水和再生水回用,萬元工業增加值取水量從2007年的29.1立方米下降到2012年的17.9立方米;發展噴灌、滴灌等高效農業節水灌溉,節水節肥,減少農業面源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