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百科
- 智能滴灌系統
- 2024-09-27
- 智能噴灌系統
- 2024-09-27
- 畜禽養殖監控系統
- 2023-11-17
- 水質在線監測系統
- 2023-11-17
- 物聯網水產養殖環境監...
- 2023-11-17
- 農產品追溯系統
- 2023-11-17
- 大田種植環境監控系統
- 2023-11-17
- 現代農業監測系統
- 2023-11-17
- 生態觀光農業監測系統
- 2023-11-17
- 農業數字化管理系統
- 2023-11-17
聚焦農業
- 推廣高質高效技術模式 加快綠色現代農業發展發表日期:2019-11-14 來源:托普物聯網 瀏覽次數:6229次
近年來,賓陽縣緊緊圍繞全環節、全鏈條、全過程、全縣域“四個全”,扎實推進水稻綠色高質量發展,以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組織等新型經營主體為依托,示范推廣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模式,推進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品牌化銷售,全面提升縣域種植業發展質量和效益。同時結合區域特色和資源稟賦,優化產業布局、發展優勢產業、提升產業水平,以農旅融合為契機,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推動“古辣香米”產業升級發展,打造成為賓陽縣農業發展樣本。
立足資源基礎做好特色文章
賓陽縣自然條件優越,農業資源豐富,是廣西重要糧食生產基地,先后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首批“國家商品糧基地縣”、“全國優質糧食工程”行動示范縣等。
目前,賓陽縣農業生產總體呈現“糧食保持穩定,產業持續增長,結構不斷優化”特點。賓陽縣年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在108萬畝,糧食年總產量35.3萬噸,其中水稻年種植面積穩定在85萬畝以上,稻谷年總產量達32萬噸以上。
近年來,賓陽縣立足豐富優勢資源做好農業產業特色發展這篇文章,努力打造推廣“古辣香米”等農業品牌。全縣共有大米生產加工企業30多家、大米注冊商標48個,工業總產值約22.59億元;有農民專業合作社935家、家庭農場108家,開展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45家,形成了從工廠化育秧到烘干收儲銷售一條龍水稻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體系。
瞄準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升值
集成整地、播種、育秧、栽培、管理、收獲等各環節綠色節本高效技術,賓陽縣總結“最優”種植品種、“最適”種植規模、“最佳”耕種模式、“最少”藥肥用量、“最省”人工投入、“最大”綜合效益的綠色生產模式,并結合當地實際,示范推廣水稻工廠化育秧、集中育秧、機插秧、“三控”技術、稻草還田、測土配方施肥、重大病蟲綜合治理等關鍵技術。通過全環節綠色高效技術集成,為賓陽縣推動“古辣香米”升級特色品牌提供有效技術保障。
通過打造全鏈條產業融合模式,賓陽縣發展壯大糧食新型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大力推行以龍頭企業帶動中小企業、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參與,以公用品牌為基礎,以分工協作為前提,以規模經營為依托,以利益聯結為紐帶,以企業品牌為抓手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經營模式,推進訂單種植和產銷銜接。以“稻花鄉里”大陸村、蔡氏書香古院為例,賓陽縣將古辣香米產業特色與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旅游開發相結合,實現產村互動、農旅結合。
綠色理念貫穿全過程全縣域
以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組織等新型經營主體為項目實施主體,賓陽縣全力構建“全過程”社會化服務體系,大力推行“五統一”,即統一種植品種、統一水肥管理、統一病蟲防控、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機械作業,實現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配套,同時探索應用“互聯網+”現代種植技術,提高生產組織化、標準化、信息化程度,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處于全區領先水平。
以綠色理念引領“全縣域”農業綠色發展,賓陽縣圍繞“控肥增效、控藥減害、控水降耗、控膜減污、省工節本”,全面推行節肥、節藥、節水、節膜、節本技術,示范帶動全縣種植業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創建以水稻工廠化育秧及集中育秧、機插秧等多項關鍵技術為核心,集成“稻—鴨”“稻—蛙”“稻—蝦”“稻—綠肥”等高質高效、資源節約、生態環保的標準化綠色高效技術模式。本文來源:南寧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