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百科
- 智能滴灌系統
- 2024-09-27
- 智能噴灌系統
- 2024-09-27
- 畜禽養殖監控系統
- 2023-11-17
- 水質在線監測系統
- 2023-11-17
- 物聯網水產養殖環境監...
- 2023-11-17
- 農產品追溯系統
- 2023-11-17
- 大田種植環境監控系統
- 2023-11-17
- 現代農業監測系統
- 2023-11-17
- 生態觀光農業監測系統
- 2023-11-17
- 農業數字化管理系統
- 2023-11-17
聚焦農業
- 銅川市圍繞生物質快速降解技術打造綠色生態農業產業鏈發表日期:2019-12-06 來源:托普物聯網 瀏覽次數:6716次
近兩年來,我市穩步推進國家重點項目——秸稈枝條生物質資源循環利用項目,初步形成有機廢棄物利用生產操作規范化、重點技術產業化、基地建設規?;⒕G色生態技術推廣標準化、生態特色農產品品牌化、生產銷售健康體驗一體化的綠色生態循環農業的銅川模式。通過秸稈綜合利用科技攻關,政府起到了產業引導作用,企業獲得優質的農產品原料,種植戶獲得應有的增值收益,實現了一個多方共贏的綠色生態循環農業持續發展局面。
生物質快速降解技術完全模擬微生物降解原理,采用物理化學方法使天然有機物快速降解,充分利用大規模的畜禽糞便有機廢棄物資源,通過工業化處理方式,高效快速地將畜禽糞便無害化,成為提升農作物品質的生物質能營養肥。經過5年的反復實驗,能使天然有機物4小時內完全降解,速度是微生物的180倍,水溶性轉化率95%以上,有害微生物殺滅率100%,抗生素和合成西藥無害化率達99%以上。
著力構建科技攻關體系。市政府、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市土壤生態技術創研中心,以改善耕地質量為核心,開展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土壤微生物菌群以及生物質營養等土壤生態前端技術的研究試驗示范工作。經過多年探索與實踐,聯合植物營養、土壤、微生物、植物生理等相關學科組成團隊,以學科交叉、專業融合的方式實現了生物質快速降解技術整體解決方案。
培育打造綠色生態農業產業鏈。充分利用當地秸稈、枝條、藥渣等豐富的廢棄物資源,建設一個年處理5萬噸農業有機廢棄物生物質資源化利用標準化處理中心,通過集成整套清潔技術和開發生產系列生物基新產品,年生產土壤修復治理產品5萬噸,產值0.5億元。在耀州區小丘鎮、王益區塬畔村、宜君縣堯生鎮及印臺區馮家塬村等選擇種養殖相對集中的區域建設處理能力5000噸的土壤修復配肥中心10個,建設有機廢棄物收集、土壤調理劑配送、殘膜回收中心和土壤調理劑使用體系。對畜禽糞便等原材料的收集采取有獎回收的模式,在各個村莊進行有機廢棄物收集、殘膜回收。產品開發速度不斷加快,自主專利研發并推廣的生物質磺化技術、生物基水溶肥、土壤改良劑等已形成產業化引領示范,形成土壤改良、鹽堿地改良、沙地改良、無抗養殖、農作物提質安全生產與種植養殖、特色小鎮循環利用等業務組合,實現農業全產業鏈的經營。申請建立“陜西省土壤生態技術工程中心”,強化基礎研究,推進成果轉化,發揮其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
農業良性循環發展格局初步形成。耕地質量不斷提升。示范區土壤有機質含量在現有基礎上可以提高0.1%—0.2%,果園、菜地土壤貧瘠化、次生鹽漬化、連作病害等問題得到緩解。農用化肥用量減少70%以上,果菜優勢產區化肥用量減少80%以上,節省化肥用量價值5億元以上。種植業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降低面源污染。通過本項目實施以及示范推廣,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100%,年處理畜禽糞便180萬噸,形成整市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的良好格局。建成區域殘膜回收站,大幅提高全市殘膜回收率,減少耕地白色污染,年處理殘膜200噸。通過科技攻關實施與推廣,運用土壤調理劑、高效有機水溶肥進行林草植被恢復、林草地、沙地、污染土壤的改良,修復土壤生態、林草地生態。實現耕地質量提質增效示范面積12萬畝,其中林草地5萬畝、小麥用地5萬畝、蘋果用地7000畝、櫻桃用地5000畝、中藥種植用地5000畝、蔬菜用地1000畝、桃用地2000畝。
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充分顯現。目前,我市已建成20個秸稈有機水溶肥的應用示范基地,共在全省范圍內開展蘋果、獼猴桃、櫻桃等11類作物的秸稈有機水溶肥應用示范。該技術項目的應用示范,實現生物質資源化利用技術與現代農業技術相結合,解決了農業生產中存在的主要污染來源,實現了綠色生態治理。綠色生態示范區、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和土壤生態技術推廣中心的建立,以及新品種、新技術、新理念的引入,示范效應突出,帶動更多的人員創新創業,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貧困人口有更多就業機會,生產的綠色有機優質農產品銷售渠道更加通暢。秉持生態綠色循環農業理念,應用農業有機廢棄物的生物質資源化處理成果,改善土壤生態,迅速提高耕地質量。本文來源:銅川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