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百科
- 智能滴灌系統
- 2024-09-27
- 智能噴灌系統
- 2024-09-27
- 畜禽養殖監控系統
- 2023-11-17
- 水質在線監測系統
- 2023-11-17
- 物聯網水產養殖環境監...
- 2023-11-17
- 農產品追溯系統
- 2023-11-17
- 大田種植環境監控系統
- 2023-11-17
- 現代農業監測系統
- 2023-11-17
- 生態觀光農業監測系統
- 2023-11-17
- 農業數字化管理系統
- 2023-11-17
聚焦農業
- 高效生態農業讓鹽都奔向“綠富美”發表日期:2019-12-24 來源:托普物聯網 瀏覽次數:6483次
如今,走在鹽都大地上,別致的農業休閑旅游景點比比皆是。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干農家活、享農家樂,成為鹽都農業“接二連三”產業鏈中的亮麗風景,也為鹽都農民持續增收拓寬了路徑。高效生態農業發展帶來勃勃生機,新的競爭力正在鹽都田野里不斷生成。
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做強綠色果蔬、花卉苗木、優質稻米、生態水產四大主導產業,叫響“大縱湖大閘蟹”“鹽都草莓”“張莊葡萄”等農業地標品牌,推動優質農產品搶駐上海市場,做深做細“互聯網+現代農業”文章,把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大格局……近年來,鹽都區以“一鎮一園”為載體,以爭創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為契機,走出了一條高效生態、特色精品、綠色安全的現代農業之路。
發展新農業
拓展產業鏈價值鏈
草莓是深受大眾喜愛的水果。鹽城高新區潘黃街道新民村看準其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立足當地資源稟賦,鼓勵村民發展適度規模的大棚種植,并運用“智慧+農業”將草莓種在了“高架”上。
12月15日,記者走進新民村草莓種植大棚,只見棚內地上開了條壟,搭起了三層架子,一個個紅艷艷的草莓在空中生長。原來一個大棚只能栽12行草莓,采用“高架”模式種植后能栽20行,畝均產量比傳統模式提高近一倍。同時,因為采用無土栽培技術,大大降低了對土壤的污染。
目前,新民村草莓種植面積達2000畝,吸引周邊90戶農戶參與其中,并形成特色旅游產業,每年為全村帶來5000多萬元的收益。放眼全區,草莓產業規模已達1.3萬畝,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新的增長極。在2019年第二屆國際草莓品牌大會上,“鹽都草莓”以7.1億元的品牌價值榜上有名。
近年來,鹽都以“一鎮一園一特”建設為抓手,大力發展優質稻米、綠色果蔬、精品花卉、生態水產等特色高效農業,推動傳統產業提質、特色產業集聚。建成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省級鹽都現代漁業產業園、市級大岡特色桃果產業園、學富水生蔬菜產業園、張莊綠色葡萄產業園等11個各具特色的現代農業園區,全區高效設施農業面積達16.6萬畝,形成草莓、葡萄、番茄、大閘蟹四個全市“單打冠軍”,多次獲評全省發展現代高效農業成效顯著縣。
培育新農民
主攻職業化規模化
12月14日上午,大岡鎮野綠芳地家庭農場,工人們正忙著將新鮮的蔬菜打包裝車,準備運往上海進行銷售。該農場負責人范延榮介紹,自去年被認定為上海市外蔬菜主供應基地后,農場全力加碼做好蔬菜質量管控工作,今年已發各類蔬近500噸。
作為返鄉創業的農學院大學生,范延榮投資800萬元興辦起占地508畝、建成標準鋼架大棚380座的家庭農場,目前已實現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摸索出靈活高效的農家樂經營模式。目前,“野綠芳地”品牌產品通過國家無公害農產品認定品種達16個,有13個蔬菜品種通過農業“三品”認證。農場年產各類蔬菜2500噸,實現網上銷售400噸,創利100萬元,為農民增收200萬元,帶動當地100多名群眾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今年5月初,范延榮被市總工會表彰為“鹽城市勞動模范”,被鹽都區委、區政府表彰為區“十佳新型職業農民”。
大岡鎮野綠芳地家庭農場的快速發展是鹽都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一個縮影。在臺創園的綠島家庭農場,整個飼養區沒有難聞的氣味和污水,這里的十萬只蛋雞全部住上了干凈整潔的現代化“樓房”,從投料、喂水、清糞到雞舍溫度、濕度控制全部實現智能化、自動化。除采用智能化養殖外,循環生態養殖也是綠島家庭農場的一大亮點,目前農場年產值已突破2000萬元。綠島家庭農場負責人夏吉萍大學畢業后沒有留校任職,而是學習養禽與禽病防治知識,回到農村專心養雞,成長為一名現代職業農民。正因為有了范延榮、夏吉萍等一大批新型職業農民,市場意識、品牌意識、創新意識正在鹽都的田野上迎風生長。
近年來,鹽都積極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通過穩步推進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有序引導農民流轉土地經營權,大力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專業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提高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全區累計注冊家庭農場816家,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806家,其中國家級示范合作社4家,省級示范合作社和家庭農場35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模經營比重達50.8%。
振興新農村
打好生態牌科技牌
鹽都的田野上,對于生態效益和綠色競爭力的考量正越來越多。
“養什么都可以,但是養什么都不能污染環境”的意識正加快深入人心。在鹽城高新區鹽瀆街道王加兵草莓龍蝦復合種養基地溫室大棚內,一排排水槽有序地擺放著,草莓龍蝦大棚復合種養技術在這里得到成功運用。
“龍蝦和草莓共享熱能,降低了生產成本,最大程度利用了生產空間,可使畝均收益最大化,而且利用草莓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產生氧氣,可以改善大棚內的‘小氣候’,同時這種模式還非常適合觀光采摘、科普教育,項目可復制可推廣。”種養基地負責人王加兵介紹說。
去年,王加兵通過該項目實現龍蝦、草莓銷售收入62萬元,按照他的規劃,兩年后可實現銷售700萬元,還可以在本地和周邊鄉鎮新發展1000畝復合種養基地,帶動一大批農民創業增收。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鹽都各地的實踐中不斷得到印證。鹽都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種什么、養什么、加工什么,要以市場為導向,引導農民大力發展綠色農業、循環農業、特色農業和品牌農業,找準發展路徑,好項目就能帶來好收益。農業要實現提質增效,還需要在科學種養上下功夫、做文章,只有這樣,才能給現代農業插上騰飛的翅膀,促進鄉村振興。
好生態還帶旺了休閑觀光農業。鹽都區郭猛鎮楊侍村國勝家庭農場負責人潘國勝介紹,農場環境好,游客不請自來,不用出門,草莓、火龍果等農產品就賣個精光。
如今,走在鹽都大地上,別致的農業休閑旅游景點比比皆是。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干農家活、享農家樂,成為鹽都農業“接二連三”產業鏈中的亮麗風景,也為鹽都農民持續增收拓寬了路徑。高效生態農業發展帶來勃勃生機,新的競爭力正在鹽都田野里不斷生成。本文來源:中國江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