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百科
- 智能滴灌系統
- 2024-09-27
- 智能噴灌系統
- 2024-09-27
- 畜禽養殖監控系統
- 2023-11-17
- 水質在線監測系統
- 2023-11-17
- 物聯網水產養殖環境監...
- 2023-11-17
- 農產品追溯系統
- 2023-11-17
- 大田種植環境監控系統
- 2023-11-17
- 現代農業監測系統
- 2023-11-17
- 生態觀光農業監測系統
- 2023-11-17
- 農業數字化管理系統
- 2023-11-17
聚焦農業
- 建立穩定脫貧長效機制 有效對接鄉村振興戰略發表日期:2020-01-08 來源:托普物聯網 瀏覽次數:7459次
截至2019年9月,云南省實現48個貧困縣脫貧摘帽,5068個貧困村出列,707萬人順利脫貧,貧困發生率降至5.39%,2020年將如期全面完成脫貧任務。今后,要進一步鞏固已取得的脫貧成果,建立穩定脫貧長效機制,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下堅實基礎。
堅持利益共創,匯聚脫貧合力
堅持黨的領導,確保脫貧攻堅導向。要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全面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確保項目落地,資金到位。要以聯動式層級部署,進一步明確各級黨組織的權責,強化對深度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的責任意識、對已脫貧地區的風險意識和長效意識。要深入打造“扶貧+黨建”雙推進模式,將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成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共同責任主體。
多元主體協同,形成過渡合力。由返貧阻斷向鄉村振興的過渡,需要更多的建設者、治理者、參與者。“政府+企業+社會組織+村民組織”的新型模式,有助于匯聚促進二者對接的合力。要密切關注已脫貧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搭建起全面化的治理網格;要針對短板問題進行排查,在已形成的特色機制基礎上探尋長效合作治理的路徑;要努力形成云南特色、云南優勢,在緊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調的同時,發揮云南輻射南亞、東南亞的地緣優勢,向新型農業邁進。
增強人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提升共治共享體驗。云南省地處西南邊疆,其貧困地區的治理和鄉村振興既需要貫徹國家相關政策,也需要因地制宜,形成特色化的機制,比如“整族脫貧”“整鄉推進”“整村改造”等。云南省一些貧困縣通過開展“雙講雙評”“包村聯戶”“因村派人”等活動,大大激發了村民們共治共享的熱情,提高了扶貧工作的實效性。
鞏固政策實效,
把防止返貧擺在重要位置
持續提高資源利用率。一是用好用活政策資源。實施好《云南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0)》《云南省深入實施興邊富民工程改善沿邊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等規劃,加大政策傾斜力度、細化各項實施準則,科學制定實施方案。全面落實各項民生政策、惠農政策。二是聚力開發文化資源。傳承好彝繡、苗繡、紫陶、編籃、木雕等手工技藝,將扶貧扶志與產業園經濟相結合,逐漸形成小規模、大范圍的民生效益。還可通過旅游扶貧的方式,引導群眾參與鄉村旅游建設,帶動就業。
提升產業扶貧的可持續性。一要確保項目資金到位,以“四金”(流轉土地獲租金、股份合作分股金、保底收購得底金、務工就業賺薪金)激勵就業,推動農民收入增長。二要繼續深化兩個“三權分置”,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進一步改革。通過新型農業主體與貧困戶之間的利益聯結,把龍頭企業、合作社等積極性調動起來。三要進一步發展跨境農業、綠色農業、高原特色農業,打造“一縣一業”“一村一品”新型農業發展格局,融合三大產業,通過電商扶貧、科技扶貧等方式,完善各類農副產品的供銷產業鏈。
強化兜底保障力度。著力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提高農村公共服務質量,實現“弱有所扶”。一是形成全面有力的民生保障網,劃定就業、醫療、養老、教育等各領域的考核指標,嚴守“民生紅線”。二是整改“硬環境”,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短板。三是整改“軟環境”,從扶志扶智入手,強化法治、德治建設,建設風清氣正的文明農村。
以“防”促“振”,
有效實現戰略對接
繼續細化精準識別,形成“精確識別—深度治理—跟蹤反饋”的完善環路。以“六個精準”(扶貧對象精準、措施到戶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為要求,從根本上對各類頑固致貧因子進行攻堅。緊扣防止返貧工作中的各項“硬骨頭”,樹立問題意識,建立返貧預警機制。
融合城鄉發展,補齊農村發展短板。采取“城市輸血—農村造血”的互動模式,發揮農村作為城市資源供給方的優勢,吸引城市的技術優勢、人才優勢向農村回流,激發城鄉共謀、共創、共進的新型經濟增長點。
探索理論和實踐的有機互動。立足云南脫貧攻堅成效,總結脫貧攻堅的云南經驗,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對接。本文來源:中國民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