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百科
- 智能滴灌系統
- 2024-09-27
- 智能噴灌系統
- 2024-09-27
- 畜禽養殖監控系統
- 2023-11-17
- 水質在線監測系統
- 2023-11-17
- 物聯網水產養殖環境監...
- 2023-11-17
- 農產品追溯系統
- 2023-11-17
- 大田種植環境監控系統
- 2023-11-17
- 現代農業監測系統
- 2023-11-17
- 生態觀光農業監測系統
- 2023-11-17
- 農業數字化管理系統
- 2023-11-17
聚焦農業
- 中國傳統農耕正加速向現代“智慧農業”轉型嬗變發表日期:2020-04-10 來源:托普物聯網 瀏覽次數:9314次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迅速蔓延全球,一些國家和地區因此進一步加強了貿易管控,嚴重干擾了國際產業鏈和供應鏈正常運轉。值得注意的是,其貿易干預措施近期從醫療產品和服務延伸至農產品特別是糧食。據報道,占國際大米貿易量15%的越南近日宣布暫停大米出口,全球主要小麥面粉輸出國哈薩克斯坦已發布小麥面粉出口禁令。雖然其他糧食主產國的國際貿易政策還有待進一步觀察,但是國際糧食已經呈現價格走高趨勢,世界糧食安全面臨的不確定性在增加。
民以食為天。作為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中國在眾志成城,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的同時,正一如既往地狠抓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中國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底氣不僅源自充足的糧食戰略儲備,而且在于不斷增強的農業科技實力。經過多年不懈奮斗,中國逐漸打造了先進的現代農業科技集群,包括種業科技、農機科技、植保科技等。隨著北斗導航系統在農業生產上應用,隨著信息技術特別是“互聯網+”“智能+”在農業領域的不斷滲透,中國傳統農耕正加速向現代“智慧農業”轉型嬗變。
種業科技:
水稻、小麥育種世界領先
2月27日,《國家現代種業提升工程項目運行管理辦法(試行)》正式發布,這是中國推進現代種業高質量發展而新出臺的政策。此前,今年“中央一號文件”聚焦“三農”領域重點工作,其中就種業科技創新提出,加強農業生物技術研發,大力實施種業自主創新工程,實施國家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工程,推進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建設。
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種子是農業產業鏈中的源頭,種業是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持續發展的基礎產業和關鍵所在,沒有種業的現代化,就沒有農業的現代化。正是深刻認識到種業科技創新對農業穩定和國家糧食安全的源頭性、戰略性價值,相關工作一直被放在特殊重要地位,大力推進。以1997年10月《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施行和2000年7月《種子法》發布為標志,中國種業科技創新沿著法治化軌道闊步前行,打造了3個國家級主要糧食作物種子生產基地即西北雜交玉米種子生產基地、西南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和海南南繁科研育種基地。育種方式實現了從優良農家品種篩選到常規育種,從雜種優勢利用到生物技術育種的躍升,并形成了DNA定向篩選、品種定向改良等世界領先的分子育種技術。在主要糧食作物方面,中國水稻、小麥育種居世界領先水平。
2018年10月,水稻單產新世界紀錄在華誕生,袁隆平及其團隊培育的“湘兩優900”錄得畝產1203.36公斤,連續第3年刷新該項紀錄。在選育雜交水稻的同時,袁隆平帶領團隊近年來致力于“耐鹽堿水稻”品種培育,并實現畝產最高超過800公斤。今年3月,在山東青島舉行的鹽堿地稻作改良萬畝示范基地開工儀式上,袁隆平“海水稻”研發團隊成員表示,2020年,該團隊示范種植面積將達100萬畝。致力于水稻新品種研究并取得卓越成就的還有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家洋,憑借“水稻高產優質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及品種設計”,他領銜摘得201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培育的水稻品種“嘉優中科1號”在2019年最高畝產達到1089.7公斤。
1月14日,一則落款為“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辦公室”的公示材料在農業農村部官方網站發布,材料顯示,初審通過的小麥品種多達106個。2018年、2019年,通過最終審定的小麥品種分別為77個和59個。由此,中國小麥種業科技創新活躍度之高可見一斑。在新型良種的支撐下,中國小麥單產持續增加,從改革開放初每公頃不足1900公斤提高到近年來約5400公斤,總產量近年來穩定在約1.3億噸的高位。
農機科技:
3大主糧基本實現機械化
這是一幅幅動人的中華春耕圖。位于嶺南的廣東清遠市石潭鎮,十多名機手駕駛著水稻精量穴直播機在剛灌好水的田里來回忙碌播種,與此同時,數架無人機載著水稻種子,來回播撒;在位于長江三角洲的江蘇常州,剛剛交付的數百臺玉柴大型水田拖拉機在肥沃廣袤的田野里來回穿梭忙碌,身后深翻的土地沐浴在溫暖和煦的陽光下,顯得平整、松軟;在位于四川盆地的眉山市東坡太和鎮,被稱作“印刷播種機”的新型機械將稻種用食用膠固定在易降解的環保紙卷上,之后鋪展在平整好的水田里,覆土后再搭棚,即完成水稻育秧前期工作,大大減少了人工;在“中原糧倉”河南省駐馬店市的遂平縣優質小麥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工作人員操作無人機在進行麥田打藥作業,無人機平穩升空,按照預先設定的航線,自動均勻噴灑農藥。
這些春耕圖無疑極富現代色彩,各種農用機械裝備是鮮明的現代元素,昭示中國農業正加速擺脫傳統手工勞作的生產方式,不僅進一步解放了農業勞動強度,而且大幅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標準化程度,為高產穩產和保障糧食安全奠定了堅實基礎。
農業機械化是指運用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裝備農業,改善農業生產經營條件,不斷提高農業的生產技術水平和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過程。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研究中心咨詢委員會主任白人樸指出,農業機械化程度是農業勞動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測量指標,中國農業機械化程度迅速實現了從初級向中級階段的跨越,并于2019年實現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0%,開始邁入高級階段;小麥、水稻、玉米3大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均已超過80%,基本實現機械化。
農業機械化程度迅速向高水平邁進得益于農機制造業的科技進步和信息化技術的加速滲透。根據相關規劃,農業機械裝備制造業被列為中國制造10大重點發展的領域之一。一方面,在拖拉機、聯合收割機、植保機械、農用水泵等中國產品產量位居全球領先地位的領域進一步提升質量和性能;另一方面,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農業機械裝備制造業結合,推進基于農業生產的作業、服務、信息等多方位支持的全程解決方案,創制具有信息獲取、智能決策和精準作業能力的新一代農機裝備。
中國新一代農機裝備研發已取得階段性成果,一批國產高速插秧機、無人駕駛拖拉機、植保機器人等在多個農業機械展覽會上精彩亮相。中看更要中用。這些新型智能機械已經投入農業生產并顯出優異性能。據農業農村部農機化司司長張興旺介紹,預計投入今年春耕的植保無人機將超過3萬臺,無人駕駛拖拉機及配套精準作業農機具將超過2萬臺(套)。
科技基建:
信息技術加速向農業滲透
智能農機、智慧農業在中國當然不是橫空出世,也不是農業機械和農業科技自身單兵突進的產物,而是深深根植于中國科技總體發展水平和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水到渠成的結果。歷經數年甚至數十年努力奮斗,中國潛心打造諸多大型科技基礎設施,為包括現代農業在內的諸多行業和領域提供公共性戰略平臺資源,比如北斗導航系統、氣象防災減災系統、5G,為保障糧食安全打下堅實的基礎。
無論是農業植保無人機還是無人駕駛智能拖拉機、自動插秧機,都是以精準的定位和導航系統為基礎的,而這正是中國“北斗”的拿手絕活兒。據報道,裝配北斗導航作業的自動駕駛拖拉機不僅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而且可以減小人工駕駛的誤差,使田地利用率更高。裝配北斗導航系統的植保無人機可自動規劃線路、自主避障,噴灑效率可提升上百倍。隨著“北斗”系統建設,其覆蓋范圍和導航精度迅速提升,支撐“北斗”+農業向縱深領域發展。根據計劃,今年5月,北斗三號建設將收官,屆時,其在農業領域中的支撐作用將進一步顯現。
5G以低延時、高寬帶、廣連接、低功耗、可擴展等優勢決定了其在智慧農業應用場景中的獨特價值。應用該技術建立的農業物聯網可以在線實時采集土壤墑情、酸堿度、養分、氣象等數據信息,再對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實現智能化田間管理,包括適宜的水肥一體化灌溉、設施農業的全天候監測和操控等。2019年是中國5G商用元年,防控新冠疫情客觀上加速了5G布局,5G基站建設作為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緊鑼密鼓推進中,這將為中國智慧農業發展和保障糧食安全創造更加有利條件。
氣象災害一直是困擾糧食生產的不利因素,為了促進農業防災減災,中國積三十多年之功傾力打造了世界一流水平的風云氣象衛星系統,結合地面氣象站系統,為各地提供精細化的氣象預報,及時采取應對措施,預防和減少氣象災害損失,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業傳統上靠天吃飯的被動局面。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中國高度重視水利科技創新,在壩工技術、水力資源分配、水文預報等諸多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為保障糧食安全,中國累計建成大中型灌區7700多處,小型農田水利工程2000多萬處,全國農田灌溉面積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2.4億畝擴大到2018年底的10.2億畝,居世界首位,夯實了中國糧食安全保障的基石。來源:人民日報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