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百科
- 智能滴灌系統
- 2024-09-27
- 智能噴灌系統
- 2024-09-27
- 畜禽養殖監控系統
- 2023-11-17
- 水質在線監測系統
- 2023-11-17
- 物聯網水產養殖環境監...
- 2023-11-17
- 農產品追溯系統
- 2023-11-17
- 大田種植環境監控系統
- 2023-11-17
- 現代農業監測系統
- 2023-11-17
- 生態觀光農業監測系統
- 2023-11-17
- 農業數字化管理系統
- 2023-11-17
聚焦農業
- 菏澤: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可行路徑發表日期:2020-06-19 來源:托普物聯網 瀏覽次數:7541次
6月18日下午,在菏澤市圖書館召開菏澤市鄉村振興工作新聞發布會。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房忠憲、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局長李建剛、單縣縣委書記穆杰、曹縣王集黨委書記馬濤等參加此次發布會。
會議上,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房忠憲介紹,省委提出“山東區域發展最大的短板在菏澤,菏澤發展最大的短板在鄉村”,為加快補齊鄉村這個“短板中的短板”,菏澤全市各級黨委政府始終堅持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不斷統一思想、提高認識,積極探索欠發達地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可行路徑。
發展鄉村富民產業。2019年全市土地流轉率達到41%,糧食總產達到156.3億斤,肉蛋奶總產173萬噸,規模以上農副產品加工企業達到820家。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4個,市級綜合園區20個,確定每年重點打造100個鄉村振興重點項目。
壯大鄉村人才隊伍。建立專門農村人才職稱晉升通道,成立“返鄉創業承辦銀行”,在全國大中城市建立了232家返鄉創業服務站,22.7萬外出人員返鄉創業,領創辦實體8.55萬個,人才返鄉創業態勢加快形成。
加強鄉村文化建設。大力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和公共文化建設,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大力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建設村級文明實踐站3256個,鄉鎮綜合文化站、村居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文化廣場建設基本實現了全覆蓋。
改善鄉村生態環境。集中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實施7大專項行動,去年以來完成改廁18.5萬戶,實施危房改造9119戶,新改建農村公路3249.8公里,完成污水治理村莊1136個。截至去年底共創建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152個、市級美麗鄉村199個。
鞏固鄉村基層組織。全力推進“頭雁工程”創建,評選縣級“頭雁書記”484名,培養村黨組織書記后備人才9489名,摸排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499個,市縣鄉三級綜治中心實現全覆蓋,村級“雪亮工程”建設達到100%。
農村新型社區建設中,菏澤始終注重把握好“三個原則”
菏澤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局長李建剛介紹,村莊規劃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工作的開展情況,以及在農村新型社區建設中發揮的作用。
會議上介紹,在農村新型社區建設中,菏澤始終注重把握好三個原則:一是堅持尊重民意、維護權益。把95%以上群眾同意作為項目立項的必要條件,拆不拆、往哪搬、怎么建,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維護農民主體地位。村莊規劃在報送審批前要在村內公示,附具村民委員會表決意見。二是堅持科學規劃、穩妥推進。堅持規劃先行、精準施策、分類推進,因地制宜選擇搬遷安置方式,提供“兩層獨院”“3+1聯排式低層住宅”“6+1單元式多層住宅”等多種住宅模式供群眾選擇,對于貧困等低收入群體,配套建設一定比例的周轉房。三是堅持保護耕地、節約用地。始終以增加耕地面積、提升耕地質量、優化耕地布局為目標,拓展農業生產空間;落實節約集約用地標準,推進居住向社區集中、工業向園區集中、農業向規模經營集中。鄆城縣20萬畝糧食高產創建示范方,就是村莊搬遷整理后形成的規模良田。實踐證明,“增減掛鉤”作為一項有效的政策工具,在助推農村新型社區建設、助力扶貧遷建乃至適應農村生產力發展和生產關系變化等方面,均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下一步,菏澤將按照國家、省安排部署,認真借鑒先進省市典型經驗,結合本市實際,在農村新型社區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堅持先規劃后建設,通盤考慮土地利用、產業發展、居民點建設、人居環境整治、生態保護和歷史文化傳承。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尊重群眾意愿,久久為功、穩步推進,不搞“齊步走、一刀切”。堅持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防止“千村一面”。同時,認真總結評估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實施效果,整合各部門、各領域關于城鄉融合發展的支持政策,從市級層面研究出臺規范性意見,順應群眾期盼,及時糾正偏差和問題,切實發揮政策疊加效應和綜合效益。今后,新建農村新型社區,均配套周轉房;已建農村新型社區,根據需要,通過新建、改建周轉房等方式,確保低收入群眾不增加負擔也能享受基本住房保障,不斷增強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群眾的事情群眾辦
單縣率先開展了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工作。經過近15年的探索,累計實施增減掛鉤項目110個,涉及108個行政村、18.8萬人,占全縣總行政村的21.9%、全縣總人口的14.5%。目前,已建成新型農村社區69個,涉及70個行政村、7.4萬人。
單縣部分村莊存在空閑宅基地的現象,村莊建設規劃不到位,基礎設施配套難度大、成本高,村莊環境臟亂差問題長期難以解決,實施增減掛鉤工作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最好路徑。單縣的探索,為魯西南做好這一工作提供了借鑒。
“我們最好的經驗只有一條,那就是依靠群眾、發動群眾、組織群眾,群眾的事情群眾辦。我們一次又一次地召開黨員會、代表會、群眾會,就是為了發揮群眾的主動性創造性。在這個過程中,群眾創造了很多經驗。一切工作方法經驗都是從群主中來、到群眾中去。”單縣縣委書記穆杰說,比如浮崗鎮的“3+1”建房模式,共4層樓房,上面三層一梯兩戶,最下面一層對應六個獨立房間,一家一間,即可以當車庫,又可以當老年房,配備水電、廚房、衛生間等設施,這種模式既方便老人,又節省土地,創造了建設樓房的新經驗。
尊重群眾意愿。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這項工作涉及到千家萬戶、每家每戶、每一個人,只有95%以上群眾同意的村,才進行改造。對新房怎么建,按照規劃和預算,由群眾進行自主選擇,可以選擇兩層帶院的房子,也可以選擇多層樓房,可以選擇統一建設,也可以選擇按規劃自建,無論哪一種模式,都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確保住得安全、住得滿意。對不同意搬遷的群眾絕不強迫,確保原房屋路通、水通、電通。對鰥寡孤獨、生活貧困的老人,統一建設了周轉房,真正把好事辦好。
“通過十幾年的試點,我們切身感受到抓住增減掛鉤工作就抓住了鄉村振興的牛鼻子,就能夠解決長期以來制約農業農村發展的‘地從哪里來’‘錢從哪里出’‘人往哪里去’等一系列問題,真正讓老百姓擺脫貧困,住上新房子,掙上更多票子,過上好日子。”穆杰說。
王集鎮新型社區:入住后滿意率在98%以上
2019年底,曹縣王集鎮被列為“兩新融合”試點鄉鎮,該鎮搶抓這一機遇,在產業發展的推動下,將新型城鎮化建設與產業發展同步推進,聘請專業設計公司,編制了中心社區建設規劃,吸納鎮駐地周邊的9個行政村3400戶1.2萬人向鎮駐地聚集。
在社區具體實施中,鎮委、鎮政府組織人員進村入戶征求群眾建議,和專業設計人員進行多次座談溝通,最后確定規劃設計,為11層小高層、“6+1”多層電梯洋房和二層帶院三種模式供群眾選擇,曹縣其他鄉鎮還有三層四層設計,都是根據群眾意愿選擇。該鎮社區配套建設文化廣場、綜合服務中心、民俗博物館、醫院學校等公共服務設施,提高了群眾的支持率。目前社區一期已部分入住,群眾支持率在90%以上,入住后滿意率在98%以上。二期啟動的王莊村、前王莊村、王大廟村共848戶2644人,涉及村拆遷工作已完成90%,建設主體已完成封頂。
毛紡業是該鎮的支柱產業,曹縣在該鎮建設了毛紡皮具產業園,產業園已入駐項目14個,其中6家已投產運營。該鎮的稅收和財政收入兩項指標也由2016年的3840萬、2138萬元分別提升至2019年的1.04億元、6038萬元,年均增長近40%,3年時間增長了近2倍。
毛紡產業是勞動力密集性產業,園區企業全部建成后用工將達到3萬人,吸引周邊10余個村莊勞動力到園區打工,使種地由主業變為副業。鎮黨委政府針對這一問題,積極制定土地流轉方案和園區優惠務工政策,千方百計增加群眾收入。
鎮規劃的中心社區和毛紡皮草產業集聚區緊緊相連,產業園務工需求量大,便于就業,入住社區年紀較大人員可從事揀毛,每天收入50—60元,增加收入。
部分農戶因務工,將土地以每畝300元的低價租賃別人耕種。為讓群眾打工、種地收入雙提高,鎮黨委政府引進了恒昌種養加現代農業項目,流轉土地近5000畝,其他種糧大戶共流轉土地近2萬畝。流轉土地后的群眾既能到企業打工,又能到流轉的土地繼續務農,實現了“雙贏”。
通過農村社區建設,復墾土地面積增多,促進了土地的合理流轉。李莊社區,舊村復墾后每年土地流轉收益均在40萬元以上;郭井社區,復墾土地120畝已簽約流轉,每年每畝按800元計算,收入近10萬元。這些收益用于群眾水電費和社區物業管護等,群眾從中得到收益。來源: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