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百科
- 智能滴灌系統
- 2024-09-27
- 智能噴灌系統
- 2024-09-27
- 畜禽養殖監控系統
- 2023-11-17
- 水質在線監測系統
- 2023-11-17
- 物聯網水產養殖環境監...
- 2023-11-17
- 農產品追溯系統
- 2023-11-17
- 大田種植環境監控系統
- 2023-11-17
- 現代農業監測系統
- 2023-11-17
- 生態觀光農業監測系統
- 2023-11-17
- 農業數字化管理系統
- 2023-11-17
物聯網資訊
- 安徽桐城運用農業物聯網技術監測苗情發表日期:2013-08-19 來源:托普物聯網 瀏覽次數:6345次
4月14日,記者來到安徽省桐城市范崗鎮楊安村,該市種糧大戶姜斌領記者參觀了他的小麥苗情監測新“武器”:一片郁郁蔥蔥的麥田里,一臺主設備和三臺輔設備有序排開,依據物聯網技術原理,每隔十分鐘和一小時,分別自動將田間氣象和土壤有關數據信息、小麥長勢圖片傳輸到網絡上。“我坐在辦公室里點點鼠標,就知道小麥長勢如何,再根據市農委專家指導,有針對性地開展田管,太方便了。”姜斌說,運用物聯網技術監測苗情,明顯減少了人力、物力投入,提高了工作效率。足不出戶看苗情姜斌所使用的苗情監測新“武器”,是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主持的農業部行業科研專項“小麥苗情數字化遠程監控與診斷管理關鍵技術”在安徽進行試驗示范的一個代表。
當天來桐城調研的中國農科院孫忠富研究員介紹說,目前在全國主要小麥種植區安裝了上百套這樣的監測系統,其中在安徽已經安裝了12套。系統主要可監測空氣溫濕度、土壤溫濕度、太陽總輻射、風速、風向以及降雨量等影響小麥生長發育和產量形成的有關數據信息。另外,系統還可通過攝像頭,定時拍攝大田圖像和動態視頻。應用該技術后,農技人員不必親臨現場,就可以對現場的環境數據、作物長勢和災情等進行監控,通過軟件系統完成數據分析、參數設置與調整,進行苗情判斷和田管指導,及時、準確,工作效率高。
“根據這個系統監測情況和市農委專家指導,2月20日追施小麥返青肥,每畝施尿素5公斤,3月20日追拔節肥,每畝施尿素7.5公斤。”姜斌說,目前,監測麥田畝莖蘗苗32.7萬株,小麥即將抽穗。苗情監測將漸別“毛估帶猜”。
“以往小麥苗情監測,全靠人工現場調查。每個小麥主產縣均建有多個調查監測點,由縣農業部門技術人員每隔三五天下去查看一次。全省麥區共建有150個小麥苗情監測點,投入的人力物力非常大。”省農技推廣總站副站長邢君說,人工監測苗情一是慢,不能及時掌握相關情況;二是憑經驗毛估帶猜,不是很準確。特別是遇到低溫、干旱等重大氣象災害,往往預判遲緩,采取的技術措施難免滯后。“今后,隨著物聯網技術的普及和完善,人工監測苗情的現狀必將得到大幅度的改觀,甚至逐漸退出農技舞臺。”
省農技推廣總站汪新國站長表示,安徽常年小麥種植面積有360萬畝,小麥在其整個生命期,不僅要經過漫長的嚴冬,而且在次年早春處于冷熱劇烈交替的環境之中,干旱、霜凍等發生頻繁,嚴重危害小麥生長。中國農科院牽頭開展的“小麥苗情數字化遠程監控與診斷管理關鍵技術”攻關研究,將大大提高小麥苗情的精準化監測水平,為種糧農戶、農業部門等提供最直接有效的信息服務,對加強小麥生產管理和防災減災作用巨大。
全省已建12個監控實驗站
“如何針對小麥生長發育過程,準確預測環境脅迫和氣象災害、作物長勢等重大農情,實現遠程異地診斷管理,是農業精準管理中亟待解決的重大技術難題。”孫忠富說,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自2009年開始通過現代微電子、傳感器、網絡通信和遙感等技術的集成創新,結合行業科技項目的實施,開展小麥苗情遠程監控與診斷管理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應用。目前已在我國黃淮海、長江中下游、東北和西北四個小麥主產區,建設了上百個遠程監控實驗站,實現了小麥整個生育期數據、圖像視頻的自動采集和傳輸,并研發了智能化數據分析和決策診斷系統。其中,在安徽蒙城、太和、濉溪、靈璧、定遠、固鎮、壽縣、桐城、望江、貴池、蕪湖、郎溪這12個縣區,建立了12個遠程監控實驗站。
“現代農業發展,對信息技術應用的需求極為迫切,當前我省正大力推進農業物聯網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省農委副主任王華告訴記者,全省首批13個農業物聯網試驗示范縣,今年上半年將全部建成,各地物聯網綜合服務平臺將投入運行。按計劃,今年我省還將投入1000萬元專項資金,新建10個示范縣和50個示范點,啟動小麥苗情、墑情、病蟲情、災情“四情”監測調度系統二期項目建設,完成36個監測點建設,實現對56個重點產糧縣小麥等作物“四情”監測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