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百科
- 智能滴灌系統
- 2024-09-27
- 智能噴灌系統
- 2024-09-27
- 畜禽養殖監控系統
- 2023-11-17
- 水質在線監測系統
- 2023-11-17
- 物聯網水產養殖環境監...
- 2023-11-17
- 農產品追溯系統
- 2023-11-17
- 大田種植環境監控系統
- 2023-11-17
- 現代農業監測系統
- 2023-11-17
- 生態觀光農業監測系統
- 2023-11-17
- 農業數字化管理系統
- 2023-11-17
物聯網百科
- 綠色農業發表日期:2023-10-20 來源:托普物聯網 瀏覽次數:126387次
一、什么是綠色農業:
綠色農業是以生產并加工銷售綠色農產品為軸心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是指將農業生產和環境保護協調起來,在促進農業發展、增加農戶收入的同時保護環境、保證農產品的綠色無污染的農業發展類型。綠色農業涉及生態物質循環、農業生物學技術、營養物綜合管理技術、輪耕技術等多個方面,是一個涉及面很廣的綜合概念。
二、綠色農業的三大特點:
1)注重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合理地使用化學物質,著力實現清潔生產,將廢棄物進行有機化處理,實現資源循環利用,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
2)倡導“以人為本”。綠色農業要生產出營養合理、衛生安全、數量充足的綠色食物。生產過程中以安全為標準,合理使用農藥、化肥。
3)倡導農業全程一體化管理。將農產品的產前、產中和產后全程進行綠色化管理和控制。
綠色農業是指以生產加工銷售綠色食品為軸心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在具體應用上一般將“三品”即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生產合稱為綠色農業,而生態農業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的現代化農業。
四、發展綠色農業的必要性:
發展綠色農業是堅持可持續發展,保護環境的需要。傳統農業經營方式往往高度依賴大型農機具、化肥、農藥,不但消耗了大量不可再生的能源,也造成土壤流失、空氣和水污染等惡果。而發展綠色農業則可以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綠色農業以“綠色環境”、“綠色技術”、“綠色產品”為主體,促使過分依賴化肥、農藥的化學農業向主要依靠生物內在機制的生態農業轉變。
五、綠色農業發展變化:
1、人民群眾的營養健康需求日益增長的變化
人民群眾對食物的需求逐步由吃飽轉向吃好,食物營養健康和綠色無污染已成為消費者優先考慮的問題,這為綠色農業發展提供了廣闊市場空間。
2、農業生產方式發生巨大變化
農業的范圍由種植業、畜牧業、漁業向加工業、物流業延伸發展,不斷擴展。
3、農業業態發生巨大變化
生產、加工、流通和消費都出現新變化,電商、物聯網、植物工廠、智慧農業等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為綠色農業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六、發展綠色農業產生的矛盾:
1、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
農產品需求總量持續增長,農業資源供給緊張局面有所加劇,農業發展面臨的資源和環境挑戰凸顯。
2、食物供給結構與營養健康需求之間存在矛盾
優質安全的綠色生態農產品、地域特色農產品供給不足,常規農產品時有過剩;糧食和肉類產品的供給過量,牛奶的供給遠遠不足。
3、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
雖然近年來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迅速,但仍有一些農民無法穩定分享產業化經營的紅利。
4、農業產業技術與綠色農業發展需求存在矛盾
我國支撐農業綠色發展的科技創新體系尚不完善,在農業投入品減量高效利用、種業主要作物聯合攻關、有害生物綠色防控、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產地環境修復和農產品綠色加工貯藏等領域還需要盡快取得一批突破性科研成果。
一是進一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農業、畜牧業、漁業、林業的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提升生態農產品、綠色農產品和品牌農產品的比重。
二是堅持保供給、保收入、保生態協調統一,促進農民增收。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構建綠色發展產業鏈和價值鏈,提升質量效益和競爭力,變綠色為效益,促進農民增收,助力脫貧攻堅。
三是加強科技研發推廣,提高綠色農業發展水平。完善科研單位、高校、企業等各類創新主體協同攻關機制,開展以農業綠色生產為重點的科技聯合攻關。完善農業綠色科技創新成果評價和轉化機制,探索建立農業技術環境風險評估體系,加快成熟適用綠色技術、綠色品種的示范、推廣和應用。
四是強化營養消費知識普及引導,加大對優質農產品的推介力度。消費者營養知識缺乏是制約綠色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應積極開展消費引導活動,提高居民對營養健康消費的認可度。同時,加強優質農產品的品牌宣傳、科普解讀、生產指導和消費引導工作。
五是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高綠色農業經濟效益,幫助農民解決就業問題,促進貧困人口脫貧,讓農民更好分享綠色農業發展成果。
八、綠色農業發展思路:
1、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從上到下都要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把發展綠色農業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項重要工作。在利用各種媒介加強宣傳的同時,組織有文化、懂技術、善管理的技術工作者,提高農民的生產技術,培養農民的綠色意識,增加綠色農業的發展活力。讓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入人心,讓農產品健康化、安全化地走入尋常百姓家,從根本上解決制約綠色農業發展的關鍵問題。
2、建立標準化綠色農業生產體系:
標準化生產體系是綠色農業發展的基礎,是綠色農業實現規模化生產和產業鏈形成的基本保障。綠色農業能否發展的關鍵,在于農民能否得到真正的實惠。政府加強扶持,是保障綠色農業穩定發展的基石。可持續發展的綠色農業,還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規保駕護航,才能提高人們對綠色農業的認可,讓綠色農業的推行暢通無阻。在出臺法律法規的同時,應該提供實惠的政策優勢。重點保障有利于生態環境改善、有利于農產品安全健康生產的企業。
3、多元化投資渠道助力綠色農業:
綠色農業的蓬勃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支持,建立多元化資金投融資渠道是保障綠色農業發展的根本。對一些重點項目,政府要鼓勵投資方的多元化,讓綠色農業產業做大做強。建立健全綠色農業補貼制度,使一批真正的好產業得到實際性的幫助,全面提升綠色農業的生產力,促進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切實提高農民收入,真正促進鄉村振興。
在政府的調控下,倡導投資渠道的多元化,綠色農業發展的根本,還是需要市場機制的調控以及多元化資金的注入。各級政府應鼓勵金融機構的資金注入,解決綠色農業投資難的問題,實現投資方與綠色產業的無縫對接,充分發揮農村信用社的資金保障作用,積極引導民間金融組織的進入,使綠色農業在資金問題上解決后顧之憂。
相關推薦: